全球都种树可能效果也不是很好,投入太大却可能收效甚微,调节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最重要的是海洋而不是陆地,因为面积决定了受光、转换光中能量的效率。
地球海洋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0%左右,海洋中广泛地分布着浮游植物,由于海洋面积大受光面积自然就大,加上阳光在 海水中有一定的穿透力,浮游植物体积小遮光又比较少,海洋水体中十数米都有光的分布,加上科学家对大气成分来源的分析,认为大气中的氧气90%左右都来自于海洋浮游植物,植物光合作用虽有不同途径,但是都需要二氧化碳,产生的氧气多,也就意味着消耗的二氧化碳比较多。
并且根据现代研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和光合作用呈现复杂的关系,当二氧化碳含量低的时候抑制光合作用,当浓度合适的时候促进光合作用,并且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但是如果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太高,又会反过来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大气氧含量等。
光合作用只是植物影响的一方面,陆地上的植物由于处于陆地和空气环境中,叶片颜色较深会强烈地吸收光中的能量会发热,因此植物有剧烈的蒸腾作用,所谓的蒸腾作用其实就是水分的蒸发,由于大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又会降落地表,森林上空的丰富水汽在运动不是很远的距离就会形成降雨落于地表,因此在森林分布范围之内更容易下雨,也是热带一些森林地区被称为雨林的原因。
而且植物的分布受温度影响较大,高山、高纬度地区大型树木较少,更多的是地衣等较为低等的植物,对调节当地气候的作用要小一些,因为那些地方光照条件本身就要差一些。
全球范围内,分布着不少面积广大的沙漠、高山地带,哪些地区本身就不适合树木生存,如果种树存活率是个问题,投入会比较巨大 ,很少有国家能承受广阔沙漠的绿化。而现代人类对大气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应用,植物数千万年固定下来的碳被人类巡视释放,要迅速降低人类对大气的影响,就得利用核能等对环境污染小的能源,就现在来说核能的应用还是比较受限的。如果未来人类能实现可控核聚变,可能能够较为迅速地改善人类对环境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