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如题所述

过年怎么过?贴春联、包饺子、看春晚、年夜饭、抢红包?过过这么多春节的你,真的知道福建过年的诸多习俗吗?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福建的过年风俗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一、福州过年习俗
福建没有过年吃饺子的传统,都是吃年糕。因为年糕谐音“年高”,春节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吃完年糕,大人们“攻战四方城”,小孩们嬉笑玩耍,好不热闹。大家都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而大年三十那天晚上自然就是最热闹的时候了。游子们无论多忙,那天晚上都会赶回家来全家团聚。旧日除夕夜和现在没有太大的变化,三十晚上焚香后,就可以一家子坐在桌边吃团圆饭了。团圆饭的菜品丰富,主要也是鸡鸭鱼肉,还有福州传统美食年糕和米果,以及做成如太极一样的芋泥,寓意着来年年年高升,和和美美,团团圆圆。而到了除夕夜零点的时候,搏伍带开启大门(而开门者需为一家之主,一般是父亲,希望他在新的一年中能够给大家带来吉祥和福缘)这又称为开正。同时焚香点烛,祭拜天地,家神和祖先,并燃放鞭炮,既表示新年的开始也代表祈求幸福与吉祥。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和初三就可以去拜访亲朋好友,互贺新年。清人吴续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道:“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有女儿出嫁的人家,则要办春酒,让女儿,女婿,外孙一起回娘家团聚。这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到处都是一番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
而到了初四清晨,家家户户又要开始焚香“接神”,迎接廿四上天的灶王爷回銮视事。
初五又称破五,照例要吃米果。从初一到初四有太多的禁忌,到了初五就破除了,所以祭祀的供品可以撤,垃圾可倒,稀饭可吃,商店开张,到此春节结束。
初七,人日,小孩节日,煮七种菜为羹。
初八,顺星,群星聚会之期,要拜星君,黄昏的时候点四十九盏灯并放在各地,叫散灯。
初九,玉皇大帝诞辰。祭玉帝和天官。
在福州,正月里也有很多规矩。如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开门放鞭炮后,一般不出门拜年,怕触了霉头使得这一年都不吉利。小孩就在街上玩,大人则去左邻右舍喝酒。这一天也不煮饭,三餐以年糕为主,或者是大年三十晚上做好的饭菜,热了吃,表示吃的是前一年剩余的,取“年年有余”的意思。初一晚上,各家各户一般早早地上床,要与小鸟儿比赛谁睡得早,——一年当中难得有这么个清闲的日子。
二、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橘启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基芦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