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什么情况下觉得读书时“书到用时方恨少”的?

如题所述

五个瞬间,让我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名言,大概也是作者陆游自己的切身体会。要问我哪些瞬间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想有五个瞬间:
一、写作的瞬间
在写文章的时候,需要举例子的瞬间、需要引用名言的瞬间、需要一个好词好句的瞬间,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记得有一次写一篇关于“包容”的短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了 ,历史上古人的例子有了 ,想举一个外国名人包容的例子,一时就想不出来,瞬间就觉得自己读书太少。
类似这种事情,在写作中经常遇到。写着,写着,就没材料了。
写作时,最能让你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深刻含义。

二、讲课的瞬间
在讲课的时候,经常讲着讲着,需要讲某一知识时,就被卡住了,瞬间就会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讲课时经常是讲了上句,想不起下句。比如“书到用时方恨少”,下一句就想不起来了;比如“学然后知不足”,已经出口,后边一句去连不上了;比如“乐极生悲”,后一句又忘了……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 ,瞬间我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三、学生提问的瞬间
在课上或课下,学生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答不上来的瞬间,我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有一次,有一名学生问唐宋八大家都有谁?我想了半天也没有说全,说了7个: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还有一个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最后一查,是宋代的曾巩。尴尬还在后边。有同学又问韩愈有哪些主要著作?我只好说:“老师实在没有读过韩愈的书,没法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每当这时,我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四、批作业的瞬间
在批作业遇到疑点无法判断的瞬间,我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有一次,一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蔺相如靠自己的机智,从秦始皇手中要回了和氏璧。”蔺相如是从秦始皇手中要回了和氏璧吗?后经过查资料,才弄明白:蔺相如是从秦始皇的爷爷手中要回了和氏璧。
每当遇到疑问的瞬间,我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五、和朋友聊天的瞬间
有时候和朋友聊天,聊着聊着,发现自己很无知时,瞬间就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
有一次和朋友散步时,聊到杨贵妃是怎么死的,有的说是被唐玄宗的卫士杀死的,有的说是被太监高力士勒死的,有的说是杨贵妃自己上吊而死的。由于自己历史书看得少,对他们的说法,谁是谁非,我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时,我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