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由于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内向外传递,使混凝土内部温度逐步升高,而边缘受气温影响而降低,造成混凝土内表温差而产生温度应力。本文通过国内第一大承台,即五河口特大桥主墩承台近万方混凝土浇筑,在温控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介绍岩搭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设计、监控、实施步骤,探索防止温差裂缝的方法。
1. 温控项目概述
五河口斜拉桥位于江苏淮安京杭运河、废黄河等五条河交汇处,故名五河口特大桥,其主塔承台平面尺寸为49.5m×33.1m的矩形截面,高6m。该承台号称国内第一大承台,混凝土方量9830m3,分两次浇筑成形,第一次浇筑厚度3.2m,混凝土5240m3,第二次浇筑厚度2.8m,混凝土4590m3,混凝土设计强度C30。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热作用,承台内部温度经历升温期、降温期、稳定期三阶段,与此同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不断增长,由于早期弹模较低,产生的压应力很小,而后期弹模增大,产生的拉应力较大使混凝土内部形成拉应力。如果该应力超过其抗裂能力,混凝土就会开裂。而施工时间11、12月,正值当地年最低温季节,混凝土表面受气温影响而降温,更加剧了内外温差幅度,因此必须对承台大体积混凝土采取温控防裂措施。经对承台混凝土内部温度场及仿真应力场计算,制定不出现有害温度裂缝的温控标准,并据此制定温控措施。
2. 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计算
温控计算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温度场及仿真应力场分析程序包》进行。该程序模拟混凝土施工情况,不仅考虑混凝土的浇筑分层、浇筑温度、养护、保温和混凝土的边界条件,而且考虑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徐变、自生体积变形、水化热散发规律等物理热学性能。计算参数根据招标文件、图纸和施工经验取值,施工时根据现场情况重新验算。
2.1 计算条件
2.1.1 根据承台结构特点,取1/4计算;混凝土分二次浇筑,浇筑厚度为3.2m和2.8m;
2.1.2 气象资料:气温、水温根据资料取值,浇筑时间11、12月,上年同期温度最高16.5℃,最低-8.7℃;平均风力按6m/s考虑。
2.1.3 承台内部用冷却水管控温(图1,2);混凝土终凝后顶面洒水保温养护,侧面用5cm厚泡沫板保温。
2.1.4 C30混凝土弹性模量、热学参数、干缩变形和自生体积变形等按规范和经验取值。并考虑混凝土的徐变引起的应力松弛作用;混凝土泊松比为0.167,比热为1.0kJ/kg。取值见表1,2,3,4。[2]
2.1.5 根据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混凝土绝热温升为40℃。
2.2 混凝土材料参数及数值模型
混凝土材料参数参考设计规范及试验结果。计算中使用的绝热温升、弹性模量、徐变度拟合公式分别为:
2.2.1 水泥水化热:水泥水化热公式取双曲线函数 θ=θ0(1-е-m1 tm2) (2-1)
式中:θ0-最终绝热温升,τ-时间,m1, m2 -参数。
2.2.2 弹性粗拆拿模量:弹性模量随时间的增长曲线采用四参数双指数形式,即E(τ)=E0 + E1(1-e-ατβ) (2-2)
式中:E0初始弹模;E1最终弹模与初始弹模之差;α,β与弹模增长速率有关的两个参数,其值分别取0.14和0.17。
2.2.3 徐变度:根据工程经验,C30混凝土徐变度如下(单位:10-6/MPa):(2-3)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1 温度场主要特征
混凝土浇筑后2~3天即达到温度峰值,温峰持续1天左右开始下降,初期降温速率较快,以后逐渐减慢,15~20天后降温平缓,温度趋于稳定状态。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约51℃,温度分布为中部高,四周较低。
3.2 应力场主要特征
根据计算结果,承台各层混凝土主要龄期的最大主拉应力见表5,混凝土早期(14天左右)最大温度应力为1.60MPa,而此时C30混凝土抗拉强度一般应大于2.0MPa(见表6),抗裂安全系数k>1.5,后期也有1.5倍以上的抗裂安全系数。如果混凝土施工质量良好,不会产生有害温度裂缝。
根据计算结果,承台内部温度应力呈现出四周边缘应力较大,而中间应力较小的特征。
4. 温度控制标准
根据计算结果,在施工期内为保证混凝土不出现有害温度裂缝,宜采取如下温控标准:
4.1 混凝土浇筑温度:指混凝土平仓振捣后,上层混凝土覆盖前,距混凝土表面10~15cm处温度,浇筑温度≤25℃;
4.2 混凝土内表温差:指混凝土内部平均最高温度与表面最低温度之差,混凝土内表温差≤25℃;
4.3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指混凝土内部平均温度最高值,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65℃;
4.4 混凝土降温速率:≤2.0℃/d。
5. 温控措施
5.1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降低水化热
合理选择混凝土原材料,选择级配良好的砂、石料,选择优良的混凝土外加剂,增强混凝土强度,提高抗裂能力,降低水泥用量,是降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温升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进行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5.1.1 控制原材料质量,减少水泥用量
1)水泥:采用PC32.5水泥,使用温度≤55℃,否则降低水泥温度。水泥分批检验,质量稳定。
2)粉煤灰:根据粉煤灰混凝土技术规范,大体积混凝土可按60d作为混凝土强度等级考核指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尽量增加粉煤灰掺量,以推迟水化热温峰的出现,降低绝热温升,粉煤灰采用Ⅱ级灰。[3]
3)集料:细集料采用江苏宿迁中粗砂,细度模数2.4~2.6,含泥量<2%;粗骨料采用江苏盱眙二级配碎石,5~16mm占30%,16~31.5mm占70%,级配优良,含泥量<2%,其他指标符合规范要求。[1]
4)外加剂:采用缓凝高效减水剂,最大限度降低水泥用量,推迟水化热温峰的出现。掺量0.6%(占胶凝材料)。使用前配成溶液,拌和均匀,做好配制记录;固体外加剂提前分袋称好。[3]
5.1.2 混凝土配合比
由于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选用P.C32.5复合水泥,掺入20%Ⅱ级粉煤灰和超缓凝剂。粗集料采用二级配,选出最低空隙率和最佳级配曲线,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胶凝材料用量,从而大大降低了水化热,起到了早期抑制温升的效果。经检测比同等级混凝土最高温度推迟三天左右,最高温度降低30%左右。混凝土强度按60d龄期考核,但14天应达到22.MPa,28天应达到30 MPa。混凝土粘聚性良好,不离析、不泌水,坍落度16-18cm,初凝时间≥35h。
5.2 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
混凝土开盘前,测水泥、砂石、水的温度,计算混凝土出机温度,并估算浇筑温度如超过25℃,应在夜间20时以后浇筑,并控制原材料的温度,如骨料遮阳洒水降温,水泥温度过高应要求厂家在出厂前放一段时间。
5.2.1 混凝土的出机温度:T0
T0=(0.20+Qs)WsTs+(0.20+Qg)WgTg+0.20WcTc+(Ww-QsW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