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涛(吕志涛东南大学)哪里人

如题所述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吕志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吕志涛东南大学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土木工程中哪些院士知名度比较高??
丁大钧_(1923—),安徽无为人,1948年安徽大学毕业,教授,首批博导,培养博士31名、硕士70多名。国内外兼职20种,93年退休。完成砼和砌体系列试验含10批计23年长期荷载试验。提出砼构件刚度裂缝计算纳入国家设计规范TJ10-74。合作开发砼深井管代替铸铁管,打井深达830M。改进砌体局压理论,创横配筋新理论。创有限基本构件法FFMM和近似统一地基模式,指出国内外规程中关于箱基和上部框架共同作用的“叠板法”理论错误,提出“组合深梁”法使配筋合理,一般可节约钢筋,“反盆式”沉降法从理论上解决箱基漏水问题。指导研究生完成抗震自控及减震研究,3项已实用。出版书38本,执笔1100万字,中文论文近300篇,国际会议英文论文60篇,25国11语种论文110篇刊于40种国际学报,25种为核心刊物,20多篇摘要刊于EI和SCI。在国内43所大学(含港澳台12所)等讲课100次,国外31所大学等讲课40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10多次,含2002年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
吕志涛_1937年11月生,浙江省新昌县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系,1965年6月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86年6月审批为博士生导师,同年7月升为教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四十多年来,为我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如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抗剪设计方法和双向偏心受拉计算公式等;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为我国不少重大工程(珠海海关、北京西站及南京电视塔等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解决关键问题,承担了设计、研究和计算工作。
已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著作7本。曾荣获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共20项。已招收和培养博士生48名,硕士生61名,国内访问学者13名。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1999)、“全国模范教师”_2001等荣誉。
宋启根,1932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材料与工程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现任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结构非线性分析及新型高层建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高校博士学科点基金等项目。研究成果“圆筒煤仓设计技术”及“钢筋混凝土板壳的非线性分析及相关问题”、“EDSS工程设计系列软件”分别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对南京市体育馆的网架屋盖作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中国科学》(英文版),美国ASCE学报等权威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发表了《钢筋混凝土计算力学》等著作。指导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含外国留学生)、硕士研究生及国内外访问学者共69名。主讲多门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
程文,1936年3月出生在浙江省平湖市,1957年在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留校。1988年评为教授,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与减震研究中心主任。
程文教授一直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第一线工作,是“九五”、“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混凝土结构》的第一主编,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南京电视塔风振控制的研究”中方负责人。现在主要从事多高层建筑抗震理论及应用技术;工程结构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多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等方向的研究。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经指导已获得硕士学位的有56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7人。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蒋永生,1937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工民建专业并留校至今。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和地下结构工程的教学及科研工作,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为博士生导师。1986—1997年任土木系副主任、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土木工程学报编委,南京市九届政协委员、江苏省八届人大代表。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9年度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度江苏省高校道德建设先进个人。
长期主讲土木工程概论、混凝土结构学、地下结构等课程,编写和参与编写教材、参考书11部。“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能力培养”获江苏省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研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及地下结构工程。获部省级一等奖的有“高强混凝土结构变形及设计方法的研究”、“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方法的研究”等2项;二等奖的有“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力学分析的新方法”、“预应力钢骨高强混凝土大跨度叠层空腹桁架转换层结构体系应用研究”等3项;另有三至四等奖7项。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EI收录7篇。在指导和培养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的有38名、博士学位的13名。
蓝宗建,1938年4月生,福建省龙海市人。1961年6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从事高等教育40余年,现任东南大学工程结构体系与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曾为全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委员。蓝宗建教授一直从事结构工程学科的科研、教学和设计工作,并长期参加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和设计工作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几十年来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变形和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多层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和振动控制以及混凝土砌块建筑等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编著《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书籍10余本,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教委、建设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优秀教材奖等近十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赵惠麟,1937年1月生,1965年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结构力学方向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科研及指导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现为国际空间结构及薄壳结构学会(IASS)会员。
赵惠麟教授于1972年参加了“江苏省万人体育馆网架屋盖的研究”;1978—1982年参加了“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的编制工作;从80年代起从事适合中国国情的“轻质、高强”结构体系研究工作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反映到国际空间结构规程的相关内容中去,目前正处于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业化的过程,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瞩目。为此,自1987年来曾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部、省级项目资助。自80年代以来共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通过部、省级鉴定3项;获国家创造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要论著有:《穹顶网壳分析、设计与施工》、《悬索屋盖》;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80余篇。
汪凤泉,1940年11月生,安徽宿州市人,现任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批准为南京市劳动模范,1994年由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振动理论与应用和动态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先后参加过工程力学、机械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或博士点的建设工作。
先后为研究生讲授过“振动理论”、“振动控制”、“机构故障诊断”、“试验振动分析”、“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波动反演理论”以及力学有关基础课程。近年来指导博士生10多名、硕士生30多名。先后主持完成“123工程配套研究”、“高频振动校准技术与标准装置”、“军用电子设备振动与冲击标准”、“基础结构动态诊断”、“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振动与超声凝固”等国家与省部委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光华科技二等奖1项。发表有关论文100多篇,其中EI、SCI收录20多篇。发表专著有《振动分析》、《试验振动分析》、《机械故障诊断》、《基础结构动态诊断》、《工程师机械振动》、《电子设备振动与冲击手册》等10多种。
单建,1946年6月生于江苏泰州。1964年至1970年、1978年至1981年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东南大学土木系任教。1987年至1990年赴英国留学,在Warwick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工程系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非力学类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
单建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力学和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主要成果包括:就读清华期间参与分区混合变分原理及分区混合有限元法的研究,对有限元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及断裂力学作出贡献;在英留学期间,将分区混合变分原理成功地应用于索网与蒙皮共同工作的力学分析,为解决该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将荷载缓和体系引入国内并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国际水平的成果;首次提出自平衡单元的概念并获得相关研究成果。单建教授参与空间结构的研究和设计,包括主持了泰州师范体育馆索网屋盖及其支撑体系、东台热电厂供热管道悬索桥结构的分析和设计等。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郭正兴_1956年8月生_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东南大学工民建专业本科学习;1885年9月至1987年3月在东南大学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在日本爱知工业大学研修。
郭正兴教授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施工技术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近年来,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专利4项;在《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出版了施工方面的书籍4本。现为中国建筑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建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郭正兴教授近年来直接参与了多项重大工程的建设,主要有: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工程、南京世纪塔工程、南京长江二桥工程、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工程、上海新浦东国际博览中心工程、山东威海体育中心工程、哈尔滨国际体育展览中心工程、江苏润扬桥工程、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等,现为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施工顾问、南京赛虹桥立交施工顾问。
李兆霞_教授、博导,东大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主要学术经历:1988年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波兰科学院基础科学和技术研究所(IPPT)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1995年东南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第二期博士后。1998年至2000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作为访问研究员从事结构损伤识别和分析评估理论及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曾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混凝土损伤力学)和江苏省“333”工程首批项目资助。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出版和发表学术论著七十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三十多篇次。主要学术领域:损伤力学及其在结构工程的应用、大型工程结构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的状态反演、损伤识别和评估、大型复杂结构有限元建模及其计算、结构疲劳损伤评估和材料损伤本构理论等。在上述学术领域内,目前正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李爱群,1962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C有教职工16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23万人。
院系设置
据2022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9个教学单位。开设70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据2022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600余人,博士学位440余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省级以上人才186人次。
中国工程院吕志涛院士受聘为徐州工程学院名誉教授;中国人民外交学会荣誉会长、前驻德国特命全权大使卢秋田、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吴知行教授、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终身教授林连连博士、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维维集团董事长杨启典、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邢婉丽教授、渤海大学副校长兼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励建荣教授、中国台湾辅仁大学统计信息学系暨应用统计所博士生导师、商学研究所所长兼创新育成中心主任、中华资料采矿协会理事长谢邦昌教授、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生化研究室主任周捷博士、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电子技术大学副校长弗拉基米尔·巴甫洛夫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清华大学傅水根教授分别受聘为徐州工程学院客座教授;美国新泽西工程学院JayN.MEEGODA教授、江苏大学博士生导师刘荣桂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茅献彪教授分别受聘为徐州工程学院兼职教授。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0月,徐州工程学院拥有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
江苏省一级重点建设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
________
科研成果
十二五期间,徐州工程学院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2项、成果奖82项,新增各类授权专利849项。
教学建设
2011-2016年,徐州工程学院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5篇、优秀毕业设计团队3个;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47项、省级项目206项;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和国家级奖项850项,包括“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特等优胜提名奖等高层次奖项;2名学生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12月,徐州工程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并建有分中心12个;与徐州市泉山区共建省级大学科技园(徐州2.5产业园),打造徐州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学校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举办了两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获批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________
截至2016年12月,徐州工程学院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校园文化
校训
格物致知,敬业乐群
校风
勤奋守纪求实创新_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