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处十八界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十二处十八界介绍如下:

1、十二处:(六根+六尘)眼、耳、鼻、舌、身、意 + 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六识(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意识)+十二处。

2、“十二处”,是佛教解释人生的又一理论范畴,分成“内六处”与“外六处”两种。佛教从人的生理特点和认识活动出发,将分属人身六个部分的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处”或“六入”(六入是六处的古代译法),实际上是人的六种感觉认识器官。

3、所谓“十八界”,就是在“十二处”的“内六处”(六根)、“外六处”(六尘)之外加上“六识”构成十八种法,称为“十八界”。《俱舍论》谓“种族义是界义”,也就是说,“十八界”是指一切万法可分为“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种诸法种族。“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关系如下:

1、依俱舍论,在世间或出世间,不管有形或无形,有现象或无现象的事事物物,真是多得不可胜数。如果要个别的去了解他,那实在是不可能的。虽则是这样,但归纳起来,不外有漏无漏的两大类法,因这两大类法,能统摄一切法无遗。

2、以佛陀学纲的四圣谛约于有漏无漏相对说,苦集是有漏,灭道是无漏;约有为无为相对说,苦集道是有为,灭谛是无为。故除有漏无漏外,一切法亦能摄于有为和无为法。有为法所摄者为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行法四;无为法所摄有三;故总摄一切法者共七十五法。

3、五蕴有有漏、无漏2种,能摄一切有为法的是有漏的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而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无漏五蕴。色等五蕴是有为法的自体。将品类差别的诸有为法,约其同类的和合积聚起来,是为蕴的定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14
十二处十八界是指佛教中的十二处和十八界。

十二处即六根、六境、六识,合称十八界。六根是能对色声香味触法产生感觉的六个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又称六种认识功能。六境指认识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法的含义与前相同)。六识则是前二者的综合作用。由眼等六根接触外界,产生色等六种认识;又从六尘吸收印顺法师的话叫相分,就是印象、形象的东西,变成意识的内容。这个过程就叫做“识”。

十二处十八界的关系如下:

1.六根对六境能够生起精神活动的功能,叫作“六识”。
2.根、境、识三项总括了人类生命中心的要素。
3.根、境、识的作用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它和精神活动有关,但并不等于精神。
4.根、境、识只是精神发展的初级形态,还不是真正的精神本身。

总之,十二处十八界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和深奥,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才能掌握其内涵。
第2个回答  2023-09-14
1、十二处:(六根+六尘)眼、耳、鼻、舌、身、意 + 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六识(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意识)+十二处。

2、“十二处”,是佛教解释人生的又一理论范畴,分成“内六处”与“外六处”两种。佛教从人的生理特点和认识活动出发,将分属人身六个部分的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处”或“六入”(六入是六处的古代译法),实际上是人的六种感觉认识器官。
3.“所谓“十八界”,就是在“十二处”的“内六处”(六根)、“外六处”(六尘)之外加上“六识”构成十八种法,称为“十八界”。《俱舍论》谓“种族义是界义”,也就是说,“十八界”是指一切万法可分为“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种诸法种族。“六识”即是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意识。”
第3个回答  2023-09-15
十八界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意思为: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其关系有如下表:    十 八 界 及 其 效 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尘界┌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尘  尘  尘  尘  尘  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识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识  识  识  识  识  识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见  闻  嗅  尝  觉  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