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乡党第十》,原文为: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

译文:

斋祭时用的食品不能象寻常饮食那样,用料和加工都要特别洁净讲究。参加斋祭的人要离开家居之所居宿到斋室中。现祭的饭要尽可能选用完整的米来烧,脍要切割得尽可能细些。

饭伤了热湿、甚至有了不好的气味,鱼陈了和肉腐烂了,都不能吃;色泽异样了不能吃,气味不正常了不能吃。

扩展资料 

孔子的学生以及后代的儒家大师把他关于饮食的理论归集在《乡党》篇里。主要是因为,在古代,乡党所指的就是“乡饮酒礼”。每年的“乡饮酒礼”其实是一场大规模的民风现场教育活动。

孔子在这里所谈的“饮食主义”就是对“乡饮酒礼”饮食礼仪规范的一次总结。这里面,既包括祭祀敬献食物的礼仪,也有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他的这个主张是一种“下对上”的礼节,而并非他个人吃饭的讲究。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提出的。孔子主张祭祀之食,一要洁,二要美,祭祀之心要诚。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好于砺米的米。

脍是肉类切后生食的,为使生肉除腥味就须切的薄细些,味道可口,也便于咀嚼消化。孔子要求在做祭祀用的饮食时,应选用上好原料,加工要精细,才能达到尽仁尽礼的意愿。可见孔子饮食思想是建立在礼、仁的崇儒重道基础之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9

这句话的意思是,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这句话中的厌不是指讨厌的意思,而是满足的意思。脍是指细切的肉。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乡党第十》,原文如下: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变味,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是进餐正常时间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扩展资料: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孔子关于饮食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此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了解。孔子主张祭祀之食,一要“洁”,二要“美”,祭祀之心要“诚”,有了洁和诚,才符合祭义的“敬”字。

“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精者,善米也”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用好于砺米的米。“脍”是肉类切后生食的,为使生肉尽可能除腥味,就必须切的薄些,细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于咀嚼和消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1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论语.乡党第十》,原文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原文可归纳为“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翻译成白话为“斋祭时用的食品不能象寻常饮食那样,用料和加工都要特别洁净讲究。参加斋祭的人要离开家居之所居宿到斋室中。现祭的饭要尽可能选用完整的米来烧,脍要切割得尽可能细些,饭伤了热湿、甚至有了不好的气味,鱼陈了和肉腐烂了,都不能吃;色泽异样了不能吃,气味不正常了不能吃,食物烹饪得夹生了或过熟了均不应当吃;不是进餐得正常时间不可以吃;羊猪等牲肉割得不符祭礼或分配得不合尊卑身份,不应当吃;没有配置应有的酱物,不吃;肉虽多,也不应进食过量,仍以饭食为主;酒可以不划为一限量,但也要把握住不失礼度的原则;仅酿一夜的酒,市场上卖的酒和干肉都不可以食用(虑其不醇正精洁);姜虽属斋祭进食时可以食用的辛而不荤之物,也不可吃得太多;助祭分得的肉,应不留神惠当天班赐;祭肉不能超过三天,过了三天就不能在吃了。
  孔子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此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了解。孔子主张祭祀之食,一要“洁”,二要“美”(视祭祀者条件而定),祭祀之心要“诚”,有了洁和诚,才符合祭义的“敬”字。
  “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精者,善米也”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用好于砺米的米。“脍”是肉类切后生食的,为使生肉尽可能除腥味,就必须切的薄些,细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于咀嚼和消化。
  孔子的论述,正体现了他主张恪守祭礼食规以示敬、慎洁、卫生的完整思想和文明科学的进食原则。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31


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三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是“做饭要做的越精越好,烤肉是越细越好,越香越好”。

2、第二种说法是煮的不熟或过熟太烂了都不要吃。不是吃饭的正餐时间不吃,不照正规方法割肉不吃。放的调味品不适合不吃。

3、第三种说法是做祭祀用的饮食时,应选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时要尽可能精细,这样才能达到尽“仁”尽“礼”的意愿。

1、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3、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8-28
高粉答主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这句话的意思是: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乡党第十》,原文为: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