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为什么支持商鞅变法

如题所述

少梁之战打醒了秦国、打睡了魏国,秦国也就迫切需要彻底改革,当从少梁之战说起,秦魏少梁之战并非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拼杀,而是魏强秦弱之战,最后以弱者的勇猛而险胜。战争的胜负早定,然而对于战争的态度决定了历史未来的走向,秦国被打醒了,以战已经不能再养战了,国力的空虚是无法通过战争来弥补的,那样只会造成更大的亏空,秦国最迫切需要的是改革发展、改革图强,秦人最迫切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喘一口气,版图上再也经不起战火,秦献公看到这一点,秦孝公更看到这一点,于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便恰如其分地进入了秦人的历史。

第二阶段商鞅任大良造开始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废除贵族世袭爵位按军功授爵。建立县制等。经过变法秦国逐渐成为诸候国实力最强的国家。秦国收回河西之地,迁都咸阳,参加了中原诸侯国会盟。秦孝公在位近20年极力支持商鞅变法,保证变法的成功。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死,秦惠文王赢驷继位,失势的贵族反攻倒算,商鞅被"车裂"处死。秦惠文王为平息贵族民怩获得广泛支持处死商鞅,但变法依然进行,为后来秦始统一创造物质基础。

自从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为此也形成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0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全力支持。秦孝公对于商鞅的支持信任可以说是变法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我来探讨一下秦孝公为什么能够如此的重用商鞅。简单来说,就是,商鞅对秦孝公很有用,同时又很没有威胁。法家主张尽所有可能把权力都集中在君主手里,所以一向很得最高统治者的欢心。对于他们来说当然是有用的。这是法家的作用,而商鞅个人还有其他因素。
1。商鞅深刻了解魏国的内部情况。秦由于文化上的落后,长期被其他六国排斥。‘以夷狄遇之,不与中国之会盟’。所以,孝公即位的时候对六国的具体情况基本上是抓瞎的。而商鞅长期学习,生活,工作在魏国,对于魏国的内部情况,包括高层才能知道的情况都是很了解的。(他是魏国丞相的亲信),而魏国作为六国最强的国家,是当时秦东进的主要敌人,主要障碍。秦了解了魏国的山川地理,形式险要,物产气候,还有兵力虚实,周边国家对它的牵制程度等等,就能有针对性的制定战略方针政策,事半功倍。(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知道这么多的情况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象现在上网查查就行了)
象孙膑也和商鞅是因为差不多的情况得到重用。但是孙膑在魏国呆的时间和官府层级都不如商鞅,所以对魏国的全面了解也就不如商鞅,孙膑只是比较了解庞涓。
2。同时,魏国作为战国最早变法的国家。它的变法改制的经验知识也是各国学习的对象,魏国的人容易受到各国的招揽。商鞅入秦时候就带着李悝的法经。
由上两点,可知商鞅对于秦国来说是很实用的。而商鞅对于孝公个人而言,他比较放心的地方在于。
1。商鞅是外国人,在当时情况下,外国人不可能作秦的君主,丞相已经是他们能作到的最高位置了,这一点就比孝公身边的那些亲戚贵族要令人放心的多。(这些贵族的王族身份和势力是对君主威胁最大的)而且商鞅还帮助孝公打击贵族,显然这点很让孝公舒服。
2。商鞅的名声很差。这点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名声很差反而容易得到重用呢?唐朝唐德宗的时候,卢杞是众所周知的奸臣,有人问德宗,他为什么不用陆贽这样又能干又忠心的大臣,反而总是离不开人人喊打的卢杞呢?他回答说,人皆言其臭,我唯闻其香。是啊,如果人人都觉得商鞅不是好人,刻薄寡恩,在老百姓那里就不会跟着他造反,在官员那里就不会有人和他拉帮结派。这种人用起来是最放心的。更何况商鞅的政策是经过孝公同意的,孝公内心还觉得商鞅是替他分担了骂名,忠心可嘉啊。
3。商鞅以实际行动消除了孝公对他的最后的疑虑。商鞅是卫人,而卫国在战国时期一直是魏国的属国,两国关系密切。商鞅本人长期学习和生活在魏国。起码可以说是半个魏人,这也是他能够了解新的法学知识和魏国内情的原因。但孝公因此担心他对于朋友,亲戚,故国还有感情羁绊,不能全心为己。商鞅利用和魏国主帅公子卯的朋友关系,在双方开战前先抓住了公子卯,从而大败魏军。这个类似投名状的东西一面清楚表明商鞅从此和魏国绝情绝义了,自然被魏国人所彻底仇恨(后来他逃命去魏国的时候别人就完全不理他),另一方面却得到了孝公的彻底信任,马上给他一大块封地,作为外国人,这已经是相当难得的最高物质奖赏了。这场战争有两个地方可以比较。就可以看到区别了。
第2个回答  2018-02-12
百度百科:
商鞅变法
卫国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后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6][7]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双方产生激烈的争论。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前358年,秦国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8]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来迎娶秦孝公的女儿,与秦国联姻。[9]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今陕西省澄城县东)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0-20
目的:富国强兵 意义: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总的意义: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4个回答  2018-02-12
被逼的,秦国在战国初年是一个弱国,而且一直被当时的战国第一强国魏国带头侵略,阴晋之战更是50万被魏国5万军队大败。所以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也是一种无奈之举,秦国当时的情况再不变法图强很可能就会被魏国为首的山东诸国给灭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