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按出现的先后顺序)

如题所述

  远古
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
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

古代
靠驿差长途跋涉
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形式单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近代
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信息传递速度相对快一些、距离远相对就慢、且费用高。

现代
电报、电话
速度快、信息单一文字。

当代
计算机网络
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极快、不受地域阻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08
信息传递需要载体,载体在不同个体中传递,这就是信息的传递。
动物之间传递信息各种各样,有接触、声音、信息素等等,但我觉得你问的应该是人类文明出现之后的情况,否则没有多大意义。
远古的时候人类相互传递信息靠简单的语言,这时候的语言声调变化很单调,表达的信息很少;晚些时候人们开始用各种天然颜料作画交流,还有结绳记事互相传递信息;当真正的语言出现以后,人们在各种介质(比如石头、竹片、木片、羊皮、织物等等)上书写;战争中也可以用烽火来传递消息;当电出现以后,人们用电话电报传递信息;当计算机技术出现后,人们利用数字化形式传递信息,未来信息传递方式将更加多样化,我国十三五期间将实现量子通讯实用化和商业化,遥远的未来引力波也可以用来传递信息。
第2个回答  2016-02-29
击鼓(远古)-邮驿(西周)- 烽火(商) -孔明灯(三国)-旗语(14-15世纪) -信鸽(不详)-风筝(春秋)-书信(有文字开始)-电报1837 -电话1875 -卫星电话 -计算机网络。
第3个回答  2016-02-21
春秋:风烟台【烽火狼烟】 (《春秋》)
战国:快马【八百里加急】(《战国策》)

西汉:鸽子【飞鸽传书】(但最早有记载的是《山海经》)

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电报
1876年的美国:电话

20世纪:电脑
第4个回答  2016-03-08
击鼓(远古)-邮驿(西周)- 烽火(商) -孔明灯(三国)-旗语(14-15世纪) -信鸽(不详)-风筝(春秋)-书信(有文字开始)-电报(1837)-电话(1875)-卫星电话 -计算机网络。

  信息传递是指人们通过声音、文字、图像或者动作相互沟通消息的意思。信息传递研究的是什么人,向谁说什么,用什么方式说,通过什么途径说,达到什么目的。
  信息传递程序中有三个基本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传达人,必须把信息译出,成为接受人所能懂得的语言或图像等。第二个环节是接受人(消费者)要把信息转化为自己所能理解的解释,称为“译进”。第三个环节是接受人(消费者)对信息的反应,要再传递给传达人(销售经理),称为反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