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 浅谈当下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

如题所述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依葫芦画瓢的去临摹作业,因此学生长期在一个固定的思维定式下思考问题,其结果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淡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敏锐力,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流畅性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重要的基础,教师要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有求异性,设立问题要有发散性。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
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以此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例如:在上初三《服装设计》一课时,我们对教材进行了设计,激发学生自由创作,根据需要自己给服装分类。结果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从材料、用途、颜色、款式等,设计出很多种样式。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画出自己钟爱的款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一个自由思考的环境,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保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积极而流畅。
二、设立合理的情景,训练思维灵活性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很重要的就是要向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创造一个能够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做到合理的情景呢?
首先,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巧妙设计训练学生思维的环节,使学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中来,例如:在上《标志》一课时,在教学时设计了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收集的标志的环节,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请为大家介绍这是什么标志?整个标志有哪些颜色?外形是怎样的?由哪些元素组成?”学生顺着这些广延性问题引导的方向去思考,不但很形象地理解了标志的若干艺术特色,而且通过介绍,还能了解更多的指示内涵。
紧接着,教师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标志设计的特点。指导学生多向展开思维,从汉字型、字母型、具象型、抽象型等不同方向,不同形式进行构思,启发学生怎样将标志语言概括为符号来表现。
其次,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景,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发展、达成对事物深刻的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庭院》时,我首先把课本图例扫入电脑通过屏幕展示出来,再陪以音乐《绿色畅想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在音乐中去感受“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诗情画意,领略那中国传统庭院的艺术特征,然后根据自己的想像用容易找到的材料制作一个中国式庭院模型。
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们获得了直观形象的印象,再配以中国古典音乐,更是获得了中国庭院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学生们设计的中国式庭院模型深得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情趣。
三、用引导联想方法,训练思维独特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是一切创造之源。发散思维的核心就是运用联想方法进行思维训练,通过对所要进行训练的事物的发散思维,使学生既感到好奇又感到有趣,使其在浓厚的兴趣中进行联想的方法训练,培养学生有序、多维的观察习惯,提高想象力,以及运用美术语言造型的方法。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的办法。实际上,凡是大有作为的人除了在专业上有很高的造诣外,都表现出思路开阔,妙思泉涌,思维能迅速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内容相隔很远的对象。
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也就是说,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而重点抓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1、要鼓励学生,放开思考,扩散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2、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开拓创新。3、要鼓励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的思考能力。比如,当一条毛线被拉直成竖线时,学生会想到数字“1”、电线杆、筷子,还有的会想门缝、车轮留下的印迹,当毛线被拉成横线时,学生又会想到跳绳、晾衣绳、水平线、电线、尺子等等。一把椅子在不改变其功能的情况下,可以设计成圆的、方的、三角的等各种形状。学生在无尽的想象中思维的活跃达到了极致,新颖独特的想法就会在这样的气氛中产生,创造性思维就会形成。
总之,美术课加强发散性思维性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使他们产生灵感,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而且对于他们身心素质的全面的发展,会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3
内容摘要:当我们逐渐步入知识经济、网络社会、新技术和信息不断涌现的时代,创造力作为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已为人们所共识。美术教育向来是体现创造力培养的一门有代表性的学科。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弄清创造能力与美术教学的关系。以及美术教育的目标和目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创造力的核心不是高智力,而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可以说,创造力是一种与理性接缘的智力和与感性接缘的智慧共同的结晶。我国学者一般都认为,创造力由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技能构成。小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以美术技能的教授作基础,重点培养小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对社会正确的认知及集真、善、美一身的完美人格。美术技能与创造能力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理想的教学总是将基本功的学习置于创造性的学习背景中去。一方面我们要把技能学习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只有对个体发展有益的技能才是最需要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存在不同层次的创造,学生不可能等到学好所有领域技能,再去进行创造活动。美术教育最终要培养学生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键词:美术教育培养 小学生 创造能力正文: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我云的头脑。当我们逐渐步入知识经济、网络社会、新技术和信息不断涌现的时代,创造能力作为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已为人们所共识。美术教育向来是体现创造能力培养的一门有代表性的学科。在美术教育研究的写作中被提及最多的词语,大概就是“创造”吧。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培养和造就了有创造力的头脑呢?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呢? 有一点可以肯定,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弄清创造能力与美术教育的关系以及美术教育的目标和目的。 一、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骨髓 国外早期对创造力研究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从智力结构上把创造与一般的智力区分开来,他认为创造力由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构成,而发散性思维是其核心部分。心理学家托仁斯在吉尔福特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三个品质特征。我国长期受这种智力形式说的影响,一般认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智力,如同传统观念一样,认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是绝对聪明的,并往往把智力等同智商。实际上高智商的人并不一定具有高创造力,智力不是构成创造力的全部。许多学者都认为,创造力的核心不是高智力,而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可以说,创造力是一种与理性接缘的智力和与感性接缘的智慧共同的结晶。我国学者一般都认为,创造力由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技能构成。 在美术创作中,创造能力体现在对感性形象的把握和组织上。创造能力的产生是由美术技能、创作灵感(包含创造性思维)、创作动机以及人格四个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小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以美术技能的教授作基础,重点培养小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对社会正确的认知及集真、善、美一身的完美人格。 二、美术技能是创造能力的双脚在美术创作中,主要是美术知识、技能、审美经验以及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技能、经验的策略。在这里,知识和技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和人文学科知识;二是在美术制作中对材料和工具操作的知识和技能。而审美经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和体验美的心理活动或审美意识。综合掌握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策略,即小学生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基础的美术技能。就象英语中的字母,语文的拼音、偏旁一样。就是让小学生掌握使用最初级的艺术语汇的技能,为更为复杂的美术创造提供能量储备。这方面学习可以通过欣赏和实践两个途径来实施。如向学生介绍和传授优秀美术作品的技术特征;通过作品风格对照,揭示形成风格的要素;通过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对各种艺术语汇运用有所了解,如形状、色调、材料的肌理等形式元素的语言性把握。这一目标向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即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时常结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不能为技能而技能,其目的就是对学生视觉感受性的培养,促使其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为进一步创造储入能量。 然而,具体的教学是受实践理性的制约,通常我们很难处理好技能学习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与小学美术教育课时量少的矛盾。所以,教师常把美术作业操作过程作为备课的重点,以求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获得理想的作业效果,因为学生们的作业往往被看成是对教师工作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远离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要解决矛盾,关键是我们观念的改变,一方面我们要把技能学习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只有对个体发展有益的技能才是最需要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存在不同层次的创造,学生不可能等到学好所有领域技能,再去进行创造活动。事实上,在学生刚步入美术学习时,创造力的培养也伴随而来,即在美术基础知识学习中,创造性的探索已经开始,当一个小学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