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高三地理70左右,想提高,求大神指点

其实我学地理满轻松上课也听的懂,但是每次考出来都70左右,我只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知道有什么好的学地理的方法可以提高,请帮我分类 比如人文地理自然地理这些分别如何学!谢谢!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为具有指挥棒作用的高考,近几年来更是侧重考查考生选择、加工、提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进行描述或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死记硬背已经派不上用场,这对于促进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对地理高考的这些变化,对于刚进入高三的同学,可能感到有些迷茫,下面我们以常规的三轮复习为线索,看一看高三复习是怎么回事。
一、高三地理复习过程
目前高三地理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块,复习的程序可以分一、二、三轮,有些学校虽说作了一些改进或创新,不过大家还是比较习惯三轮复习。
(一)、首轮复习侧重夯实基础
第一轮复习的时间今年8月---明年2月,第一轮复习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轮复习一般遵循“巩固基础、提高能力、掌握基础、突破难点、立足书本、学练结合、逐个击破、不留死角”的原则,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复习,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本知识要过关 高考题型复杂多样,载体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知识还是在课本上,要重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留心细节特征.
2.区域位置要记准 一轮复习中要注意区域地图的阅读,根据复习进程,可以由全球到大洲、由大洲到国家,再到具体的地理事物或地理事像,例如地形、气候、河流、物产、交通与城市等,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去进行,做到全面、周密、不遗漏、不重复。掌握重要的经、纬线或重要城市的地理坐标,例如熟悉北京、杭州、武汉、郑州、西安、海口、包头、伦敦、开罗、新德里、堪培拉等国内外城市的经度和纬度,以此作为参照系,通过点线面结合,来确定某一个区域的大致地理位置,还可以根据国家或地区的轮廓、气候、自然带、洋流、动物、植物、土壤、河湖、地貌、人文等方面的特征来识别不同区域。
3.自然地理多归纳 复习自然地理的重点是掌握基本规律、基本概念和原理,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熟悉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原理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及时把有关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复习地球运动这一部分时,可以把与季节有关的知识归纳到一起:由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引出四季现象,天文方面与四季相关的现象有极昼、极夜、极光、日影长短;气候方面与四季相关的现象有气团活动、雨带移动、气压的变化、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干湿季节的变化等;水文方面与四季相关的现象有汛期、凌汛、洪水、季风洋流、河口盐度的变化;生物方面与四季相关的现象有草木枯荣、动物迁移等。此外还要把课本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用这些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例如用雨带在我国东部移动的规律,可以解释春雨贵如油、黄梅时节家家雨、伏旱、巴山夜雨等自然现象。
4.人文地理抓案例 人文地理常用案例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某一典型案例的分析,从中感悟和体会人文地理知识,例如以兰州作为案例,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新的基塘农业生产为案例,分析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变化;以东风汽车公司总部的搬迁作为案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青藏铁路通车为案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的区划位因素等。
5.注意能力训练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地理复习的过程中,除了基础知识、方法、原理之外,还要强调能力的培养,突出对地理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平时要注意“信息获取能力”的训练,获取信息的过程,包含着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富于理性的思维过程和行为,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中,要根据命题设置的试题情境,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二)、二轮复习侧重培养能力
第二轮复习的时间比第一轮短,一般为二、三个月。第二轮复习侧重于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通过去粗取精、知识重组、归纳、综合来提高思维层次,发展地理学科能力。第二轮复习一般采取专题的形式把地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使其更加条理化、单纯化,有利于从纵向方面去进一步地去认识地理现象、掌握地理规律,既注重综合性,也不忽视区域性,通过教材的前后联系,重新构建应用性知识体系。第二轮复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重组和归纳的过程。
1、合理地进行知识重组
搞好二轮复习的关键是要选择好合适的专题,专题的选定涉及到地理知识的重组。专题内容应该包括有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一般根据教材内部结构和复习时间的限制,可以将专题设定为如下几个方面(1)、地理图表类:包括有地理空间定位、等值线图、统计图、景观图、日照图等内容;(2)、地理计算(3)、宇宙与地球(4)、大气环境(5)、陆地环境(6)、海洋环境(7)、农业与工业(8)、聚落与城市(9)、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10)、人口与环境(11)、文化与旅游(12)、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3)、世界地理总论(14)、中国地理总论(15)、国土整治(16)、全球热点扫描、(17)、答题指导,由于各地使用教材不同,具体选题可能有一些差异。
2、梳理知识、寻找联系
第二轮复习根据知识间内存的联系,在抓住重点、突出主干、重组体系、培养能力方面下功夫。复习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机械重现知识,而是侧重于学会筛选和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规律来解决问题,理清分析问题的线索,形成有条理的思路,特别是要做好不同知识的重组、相同知识的归纳、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关知识的联系等方面的工作,例如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土地利用的不同类型→农业发展的不同类型→农作物的分布
3、强化读图、培养能力
地理学科在《考试大纲》中有10项能力要求,历年试题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层次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对地理事物的识记能力、地图能力、地理计算能力、地理概念与原理的运用能力、地理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对热点问题与地区区域的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地理变式图像的判读能力、对典型环境的描述概括能力、学科知识的联系综合能力、审题与解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都是近几年来高考重点检测的内容。二轮复习中,图表知识要进一步强化,有些图表不仅会读,还要会绘。
4、加强训练、注重实效
第二轮复习过程中要加强解题训练,不断地总结规律,掌握基本原理,找出特点,训练解题思路,构建良好的思维模式,逐步提高解题能力,增加实战经验。
5、关心热点、综合渗透
第二轮复习中要关心近期的社会热点,搞好新问题、新热点资料和收集整理,把地理复习与现实生活、经济文化建设和全球发展态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注意与政治、历史渗透,适当地进行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与综合,对于在知识上有交叉、有联系的热点问题要认真研讨并以综合题形式强化训练,使复习能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地理学科的实践价值和社会功能。
(三)、第三轮复习侧重挖掘潜力
第三轮复习是即将进入高考的前夜,持续时间大约一个月左右。如果把前一阶段的复习或学习比喻成画龙的话,现在应该是点睛的时候,要抓住重点、临门一脚,力争使知识、能力更上一层楼。在此阶段,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依据考“纲”、回归教材
第三轮复习要以“考纲”作引领去回归课本,梳理重点、难点知识,熟悉考点,掌握每个考点所包括的内容、要点以及层次,切实做到准确、系统、深刻,依据教材、梳理考点,在梳理过程中着重解决那些记得不准、理解不深、似是而非的问题。回归教材要扎实,不能走马观花式的泛读,或者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有人把地理分解成690个考点,这种方法虽说有利于机械记忆,却不利于建立起以主干知识为线索的考试知识网络,正确的方法是依据课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记准基础知识、熟悉区域地图、灵活转化运用。
2、回顾反思,巩固提高
阅读《考纲》以及根据考纲编写的考点方面的资料,认真思考每一个考点所包含的内容,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网络;对以前做过的试卷、例题进行广泛阅读,从中归纳、总结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特别要认真研读那些做错了的试题,反思错题的原因,要把这些错题搞通搞透,防止类似错误的重犯。
3、强化能力、规范答题
综合模拟训练是第三轮复习的重要任务,训练的目的一方面是熟悉高考的模式,灵活分配时间,增加临战经验;另一方面进一步发现知识上的漏洞和能力上的缺陷,以便及时进行弥补。为了提高训练的实效性,训练题的选择要突出针对性、典型性、综合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每一个题应该是每一类题的代表,做到由题及类,触类旁通。对于文科综合,要进一步强化应试技巧训练,特别是要科学地安排好地理、历史、政治各科所用的时间,保持适宜的答题速度,同时要根据高考要求,规范答题,讲究卷面质量,字迹不要潦草,尽量减少涂改,卷面要整洁、干净给人以美感。
二、高三地理复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为什么感觉地理有点难?
人们产生地理比较难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过去(特别是初中)没有学过地理,基础知识跟不上;其二地理内容广、综合性强,短期接受比较困难;其三自然地理部分需要理解的知识比较多,有些计算还比较复杂,最后是随着新课改的开展,高考试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死记硬背的知识检测已经逐渐被能力立意所取代。
地理其实并不难。过去基础不好不用怕,通过第一轮系统复习,可以将初中地理知识补上,高中地理知识进一步加强和夯实;地理知识内容丰富,高三上学期在时间安排上,可以适当向地理倾斜;自然地理部分虽说有点难,但只要把重心放在理解上,搞清楚有关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题例和图型变化,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或原理的运用,这样就会化难为易,一旦理解就不容易忘记。。
2、进入高三,地理方面要做好哪些准备
首先是思想上要有学好地理的决心和信心;其次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个人条件,准备一套初中地理教材、一本与教材配套、内容比较详细的地图册,笔记本、错题登记本各一个,还可以向老师了解一些有关地理方面的网站,有时间去浏览一下;最后是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在教室墙壁贴上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各一张,墙角放一个地球仪,再订阅几份与地理有关的报刊杂志供大家传阅,坚持看一看午间或晚间电视新闻。
3、如何安排复习时间
一般来说,早晨挤一点时间看一下教材,课间看一看地图,一方面可以换一换脑筋,另一方面通过日积月累,逐步掌握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位置。如果有大块的时间(例如节假日),最好在上午安排复习地理,因为文综一般都在上午考,可以有目的地培养自己地理方面的兴奋点。
4、如何搞好空间定位
空间定位是学好地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区域地图是综合能力考查中地理命题的重要载体,空间区域判断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答题成绩。空间定位的方式有许多,经线(度)与纬线(度)、国家或地区的轮廓特征以及相对地理位置都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训练空间定位可以使用填充图,每天坚持填几幅,积累一段时间后,就会由手中有图发展到心中有图。
5、怎样选择复习资料
可以选择一、二本复习资料作为参考,复习资料不要贪多,重点消化一本就行了,不要迷信名校、专家,每种资料都说自己是最好的。对于自主命题的地区来说,资料最好选本地的,这样针对性要强一些。
6、怎样处理好做题与看书的关系
地理复习中要克服两个极端,一个是光看书不做题,这样会眼高手低,缺乏实战经验;另一个是以做题来代替复习,长期在题海中挣扎,精力花了不少,成绩总是不见提高。地理复习中抓住课本是关键,因为课本是考试的依据和范围,考题不拘泥于课本但最终还是源于课本,只有抓住课本才能有好的收效。抓住课本的同时,还要适量做题,做题既可以巩固课本知识,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更能训练自己的思维。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现在一些资料是鱼龙混杂,不要把精力放在收集偏题、难题、怪题上,平时考试中遇到这样的试题可以跳过去不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进入高考冲刺阶段时,不要再做那些模拟题、信息题,可以把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找出来做一做,一方面高考试题相对比较规范,另一方面可以提前找到高考的感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8
二、人文地理复习备考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人文地理内容虽然具有“多而杂,偏记忆”的特点,但从考试角度看,对其复习也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探。根据上述人文地理考试命题特点和复习原则,人文地理复习方法与策略关键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准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构建人文地理知识结构),增强复习的针对性。从总体来看,自然地理较难,但规律性强,容易抓住重点;人文地理容易,但内容分散,很难抓住重点。因此,要运用知识结构法来复习,通过知识的内在的联系,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人文地理以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为主线,其考查的主干知识(内容结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布局、聚落(城市)形成、交通线(点)建设、商贸活动、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等。
  (2)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资源(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源(能源)利用问题与环境保护;主要环境问题现状、分布、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模式、案例等。
  (3)人口和城市。包括人口再生产的特点及分布,人口数量、素质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与解决办法,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与综合国力。主要包括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综合国力比较分析等。
  2、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认清发展规律。人文地理的学习强调宏观整体分析,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从考试要求看,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把握人文要素的发展规律至关重要。
建立人文地理知识结构要把握人文地理基本概念、建立概念群体系。人文地理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区位、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农业布局、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新兴工业、交通枢纽、人口再生产、人口迁移、环境人口容量、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城市规划、环境自净能力、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国土整治、文化扩散、旅游活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国际组织、经济组织、综合国力等。
  人文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变化规律、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城市化规律与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原理、生态平衡原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原理、农业生产活动的合理布局原理、交通点线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布局)原理、资源开发与交通建设原理、文化扩散类型与传播原理、旅游欣赏与旅游资源开发原理、旅游景观欣赏要求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区域合作与竞争关系原理、环境问题成因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原理对人文地理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3、要运用专题复习法,系统掌握人文地理知识。人文地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习应以专题复习为宜,而且专题的确立宜大不宜小。如果专题过小,不仅综合性会大大削弱,而且会显得很琐碎,导致死记硬背现象。根据人文地理特点可确立的专题有:
  (1)区域的经济发展。包括农业的生产活动与区域开发、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现代农业选择;工业的生产活动与区域开发、工业布局分析,工业基地与工业带问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交通方式与条件分析、商贸金融、商业贸易问题等。

(2)人口与城市。包括人口问题、城市区位分析、城市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等。
  (3)旅游地理问题、文化景观问题、大型工程问题、资源开发、资源的跨地区调配、环境问题及保护等。
  (4)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海洋国土、综合国力问题、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等。
  4.反思人地关系现状,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强调反思和评价能力,要求学生会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分析评价。例如:围湖造田、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垦荒扩种、破坏湿地、生态退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保护湿地等;滥采资源能源(粗放经营)、占用耕地、兴修大型工程、破坏性旅游与合理开采资源能源(节约性产业)、保护耕地、科学建设工程、生态旅游;人口过块增长、城区发展重工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技术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限制污染工业、重视环保、重视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是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的主干知识,并采用了大量的案例加以说明。这部分知识与人文地理密切相关。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学会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灵活运用。对教材中的大量实际材料,包括案例在内,并不一定要进行记忆性掌握,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要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例如,近年高考试题比较关注以“河流为中心”的区域问题分析,复习时可建构起对这一问题综合分析的思维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河流”为线索的综合思维链:河流概况、水文特征、补给类型、流量变化特征、水能蕴藏、水利建设、水害治理、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城市的影响、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等。
  5、强化基础知识训练,探究人文地理试题解题方法,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高考复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考试,其复习阶段的三大主要工作(整理知识、记忆知识、做题训练)无一不是为了高考服务,但复习好不等于能考好。因此,在人文地理的复习中,除了巩固好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是近年地理高考的主旋律之一。高考对考生的要求是能够“活学活用知识”,具体地说,就是要求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事物成因、解决实际问题。
  高考对人文地理的考查侧重于图表阅读技能、文字材料分析技能、归纳综合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运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述的能力。例如人类活动的空间区位分析类试题,往往以某一区域为背景,要求考生分析评价某一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力于考查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对这类试题的解答,应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学会区位信息的提取与分析整合:若是工业区位分析,重点关注风向、河流流向、交通线路、资源和能源地,大专院校等对工业分布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若是农业区位的分析,则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交通线路、城市分布等对农业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应认真提取和分析;若是港口区位分析,则需重点关注通航条件、停泊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城市条件等关键信息。二是学会区位分析评价的方法:明确某一人类活动(如工农业生产活动、城市形成与发展、交通线点建设等)的主要区位因素;提取区域(或材料)相关区位信息;评价区位因素优劣;形成正确的观念(通过对其合理性或偏差性的分析,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又如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高考试题十分关注的主题和热点。对各类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需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着手。人为原因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因,但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基础。如大气环境问题中的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比较稳定的大气环流(微风或逆温现象)有利于污染物质的累积,湿润的气候是形成酸雨的必要条件。水体污染事件的发生虽然与人类排放大量污水有关,但静水环境、较高的水温有利于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流量小的河流因其自净能力弱而易被污染。又如对水土流失的分析,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土质疏松程度,降水强度等与水土流失也密切相关。气候干旱是荒漠化的直接导火线,过度耕种、过度放牧以及草场毁坏,森林的滥伐等使荒漠化雪上加霜。因此,对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分析,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针对性地寻找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
三、几点注意事项
1、人文地理问题的分析不是孤立的,往往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紧密结合。例如高考文综第36题的基本模式为:提供空间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提取自然和人文信息,进行提取信息技能考查,概括当地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2、人文地理复习的时间安排宜放在偏后阶段。一般先复习地图和经纬网、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含选修二)、自然地理,然后复习人文地理。这是由于人文地理问题的分析往往是综合性决定的。
3、提高人文地理的得分率除了要加强解题指导外,还要拓宽人文地理的知识范围,增加人文修养也是非常必要的。要求学生结合历史和政治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训练。
5、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和热点,这些问题要特别引起注意,尤其是涉及到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等相关问题时。
第2个回答  2013-11-09
地图 地图 地图永远是王道 脑子里把一些很重点的地图都记住 做题会得心应手很多 否则空有丰富的知识 无法应用于题目 自己没事时就看一下地图吧 很多所谓难题不过是放了一个比较陌生地方的地图 还有就是做地理时脑子巧一点 要灵活 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70说明基础你可以 再拔高就得靠攻克比较高难度的了 以上两个途径也许会对你有用 我刚高考完 自认还没有脱离你的问题太远 希望能帮到你
第3个回答  2013-11-08
如果有机会我们私下聊,我就是地理专业,一句说不清楚
第4个回答  2013-11-08
图文结合理解!
第5个回答  2013-11-08
多背多记,但不是死记,要记重点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