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为什么红军的条件如此艰苦,却总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呢?我们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有真正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红军能冲能打,同时又能有组织地顺利退却。当我们在遵义向王家烈的两个师进攻时,发现敌人正在沿公路撤退。于是我们沿着小路,在不能点火把照明的情况下,连夜急行军,八小时走了五十公里路。当我们赶到乌江时,敌人后面的几个团还没过江。我们烧毁桥梁后全歼剩下的几团敌人。难道这不足以证明我们红军十分灵活的机动能力和进攻能力吗?赤水之战,持续了一整天。晚上十点,我们得知敌人的增援部队来了,于是决定撤退。我们搭了渡桥。桥是晚上修好的,而黎明时红军主力已过河走出十五公里了。经过八个月的锻炼,我们平均每天可以走五十公里到六十公里,都是山路,而且往往还是夜行军。

  我们的战士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所以他们表现出了高度的英雄主义。红军在江西时知道他们的使命是保卫土地革命的成果,现在他们依然很明确自己的任务,即为民族解放和在全中国完成苏维埃革命而斗争。

  红军之所以这么英勇顽强,还在于它有一支优秀的、坚强的干部队伍。这些干部都是在国内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的干部不仅是优秀的军事家,而且还是执行我党路线的杰出政治家。他们积极主动,经常就下一步的计划、红军的任务和发展前途等问题,向党的领导人提出建议。他们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善于采取灵活的策略。党给他们的任务,他们都能独立完成。

  我们这次西征取得胜利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尤其是党的领导人成熟了。它在国内战争的炮火中得到了锻炼,的确变得有能力领导像我们的西征这样光荣伟大的事业。党一直领导军队,主持制定军事计划和战略战术。我们同国民党已经持续了多年内战。如果没有真正正确的党的领导,我们就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每次战斗前,连队的党员都召开会议,选出后备指挥员,大约有四五个人。如果连长在前线受伤或者牺牲了,队伍不会跑散,因为第一后备连长会立即挺身而出;如遇不幸,第二后备连长又会代替他,一个接着一个。党员受伤后,为了不影响同志们的情绪,总是对他们说:“没关系,你们继续前进吧。”应该说,我们红军中的共产党员都是我们党的优秀分子。

  我们取得胜利的第三个原因,是我们所到之处都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我们每占领一个新的地区,就动员群众没收当地军阀、地主豪绅的财产和存粮。我们把这些财产和粮食分给贫苦百姓。只要有可能,我们到处都建立起地方革命政权——革命委员会。我们拨出一部分武器组织地方游击队。每个红军战士都知道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这些规定包含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要求每一个战士务必遵守。每一个红军战士都随身带有一截粉笔,他每天至少要在走过的地方写三条标语。正是由于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所以我们才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并得以为红军招募到志愿兵。我们随处可以找到帮助我们搬运辎重的脚夫,到处可以把红军战士安置在老百姓的家中。当我们需要粮食时,老百姓会卖给我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1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先进性建设。在不断变化的各种形势下,永远保持先进性,是我们党领导革命、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红军长征是人类战争史、革命史上的奇迹。红军长征的胜利既充分展示了党的先进性,又使党的先进性得到升华。

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力量的源泉、前进的动力,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讲到长征,人们自然会想到当年红军将士经历长途跋涉、征服千难万险的情景。红军长征过程中,翻越了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重重高山,穿过了人迹罕至、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跨过了激流汹涌、难以渡越的条条江河,吃草根,咽树皮,忍饥受冻,历经艰辛。红军将士为什么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这道出了红军长征克服险阻、渡过艰难的原动力。

解放劳苦大众,建立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与追求。红军是为实现党的政治纲领而奋斗的革命武装,由于其主要成份来自农民,从创建始,中国共产党就加强了对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列主义武装军队,把共产主义思想灌输到军队之中。经过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红军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每一位参加长征的红军将士,不管他们的出身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文化程度高低,都认识到红军是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而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而战,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而战。无数艰难险阻,丝毫不能动摇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这是红军将士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红军长征的胜利,靠的是广大红军将士所具有的坚定理想和信念。而红军将士所具有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正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与时俱进的战略策略

党的战略部署与策略方针关乎党的生命。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重大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方针政策,这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红军长征胜利,是党在战略策略上与时俱进的结果。

红军战略转移落脚点的选择,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长征开始时,中央确定的第一个落脚点是湘西根据地。但是,蒋介石布置重兵封锁了去湘西的道路。在这危急关头,党中央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准备到川黔边境创建新的根据地。可是,遵义会议以后,蒋介石纠集150个团的兵力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黔北地区。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党中央又采纳了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第二次改变战略转移方向,决定从四川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去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建立新根据地。红军一渡赤水后,蒋介石指挥川军12个旅沿长江布防。毛泽东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灵活用兵,又三渡赤水,跳出了敌人苦心经营的包围圈,创造了红军渡江北上的良好时机。此时,中共中央从实际出发,果断地第三次改变行动方向,放弃了在云贵川边境建立根据地的计划,迅速渡过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准备在川西北创建根据地。但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红四方面军已经放弃了川陕苏区,处于无后方作战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审时度势,第四次改变行动方向,决定北上陕甘,把革命大本营奠基在西北。1935年9月,红军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并获悉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依然存在,党中央决定把中央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红军长征途中党中央寻求最终落脚点的过程,就是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战略部署的过程。

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党的政策与策略也得到了适时的调整。长征开始后,党中央逐渐排除了共产国际的影响,毅然实行与上层人物进行统一战线的政策。红军长征过程中,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国内复杂的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的大旗,正确处理长征与抗日、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关系,把红军的战略退却和北上抗日有机地结合起来。红军沿途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上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具有了上层统一战线与下层统一战线相结合的思想。1935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刚刚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就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随后,中共中央提出联蒋抗日方针,并为此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政策与策略的适时调整,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高超的驾驭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为红军长征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红军长征时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战略部署和策略方针,反映了我们党洞察时局、把握大势、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也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

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英雄主义气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可贵品质,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在红军长征途中,蒋介石先后调动100多万兵力围追堵截红军,妄图将红军一举消灭。面对凶残的强敌,红军毫不退缩;面对严酷的环境,红军没有动摇。两年的长征,红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共进行过大小战役600余次,毙伤敌军数万人。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充分反映出红军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英雄主义气概。

红军参加长征的共有20多万人,到达陕北后只剩下3万多人,红军每前进70米就有一个同志牺牲。可以说,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是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红军长征过程中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气概,由此也可见一斑。

飞夺泸定桥的壮举,是红军英雄主义的一个缩影。红四团在受领了夺取泸定桥的任务之后,不顾饥饿,不怕疲劳,昼夜急行240里山路,沿途击退了敌军的无数次袭击,按时赶到泸定桥西岸。泸定桥横跨于咆哮如雷的大渡河上,长100多米,宽近3米,由13根粗铁索组成。铁索桥高于河面数丈,悬于半空。人行桥上,左右摇晃;俯视河面,头晕目眩,胆颤心悸。红四团组成突击队,冒着密集的枪弹,爬着铁索链向东桥头匍匐前进。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红军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党的先进性,就蕴含在红军将士为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置个人生命于度外的境界之中。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1
原因:
一、广大红军将士的无限忠诚与浴血拼搏。
二、苏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援。
三、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之间真诚、有力的战略配合。
四、蒋介石政策、方略的失误和国民党营垒内部派系裂缝产生的可乘之机。
五、北上抗日的政治影响和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第3个回答  2013-02-17
首先,我们有真正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而且我们的战士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所以他们表现出了高度的英雄主义。红军之所以这么英勇顽强,还在于它有一支优秀的、坚强的干部队伍。
第4个回答  2012-11-25
共分为四点:
1.党的正确领导。
2.广大红军英勇奋战。
3.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必胜信心。
4.人民群众的支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