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9-03-09
秦晋之好主要是指秦穆公在位的那段时间,秦与晋两国相互通婚,又相互攻伐的那段时间。秦穆公娶了晋献公的女儿,这是秦晋之好的开端,但同时秦穆公也惹上了妻子娘家的很多麻烦事,他管了这些麻烦事就有了秦晋之好。大体而言,晋献公早年雄才大略,把晋国发展得好;晚年晋献公昏聩好色废长立幼引发了晋国内乱。晋献公死后,大女婿秦穆公先把小舅子姬夷吾扶上君上,打打和和地取得晋国河西之地;夷吾死后,嫁秦国公主给侄儿姬圉,姬圉不听话又把公主嫁给大舅子重耳,扶大舅子上位。姬重耳在位期间,却实是秦晋之好;姬重耳死后,秦穆公派兵东出攻郑国,结果被侄儿晋襄公重兵埋伏,秦国东征大军全部阵亡在肴函大山。秦国三个将军因秦国公主是晋国太后的原因才得已幸免!秦穆公想打败小舅子东出中原,但是两位小舅子及其小舅子的两个儿子都让秦国吃了亏。转而秦国与楚国结盟,由楚国在中原拖住晋国,秦国则开始全力西进,最终秦国成为了西方霸主;而楚国北上中原与晋国相抗,在秦国的秘密支持下,楚国也取得了霸主地位。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秦与楚是亲密的盟友,两国公室通婚频繁,楚国被吴国攻破都城后,也是秦国出兵帮助收复的。
第2个回答 2019-03-09
所谓的秦晋之好,源于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的典故,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当时的秦国处于秦穆公时期,国力强盛。春秋五霸之一,秦晋联姻是各取所需,他们需要相互支持,默许对方吞并其他小国。但在利益发生纠葛时,也是照打不误。秦国就曾数次出兵晋国。所以秦国和晋国无论怎么去说都只是利益使他们结好,并达不到我们认知中的那种兄弟之交。国与国之间永远都是利益优先,不会有真正的兄弟之邦,当利益发生冲突时,盟友也会在背后使刀子。
第3个回答 2019-03-10
公元前636年,王子姬带兵发难,这次他显然准备更为充分,联合戎人反叛,一举攻克东周都城洛邑。王子姬带选择叛乱的时机很好,与东周接壤的大国晋国,刚刚发生晋文公杀晋怀公即位的事件,理论上晋国要乱上一阵子无暇顾及东周的事情,而其他几个大国齐、秦、楚都与东周不接壤,距离比较远。王子姬带认为,晋文公即位前是个享乐主义者,走到哪国都要娶几个夫人,这样一个人绝不可能出兵干涉东周内部事务。晋文公即位前确实如此,但他如今已经六十二岁,对美女的需求已经不大,大权在握的他立即联络秦穆公,一起发兵东周。秦穆公这边,早已枕戈待旦,这么多年在晋国面前委曲求全的,不就是为了东出挺进中原吗!于是秦晋再次组成联军,兵分两路,浩浩荡荡杀向东周洛邑。春秋时代,秦、晋、楚、齐这四强,无论是哪两强联手,对手基本都无还手之力,这次秦晋两个大国联手,东周的叛军哪里是对手。公元前635年,秦、晋联军赶跑戎人,攻占洛邑,王子姬带向北逃窜,越过黄河逃亡到他的自留地盘。随后,秦穆公和晋文公亲自到郑国,将逃亡的天子周襄王接回洛邑。如果秦晋联军就此退兵,东周将恢复过往的秩序,即周襄王和他的弟弟姬带隔着黄河对峙。担惊受怕十多年的周襄王这次可不愿放弃彻底攻灭对手的机会,他恳求秦晋联军攻灭姬带,作为回报,周襄王将姬带的领土全部封给晋国。这件事情说明,周王室对姬姓诸侯晋国更为信任,秦晋同时出兵,却将大片土地封给晋国,视秦国而不见。虽然晋军强于秦军,但秦军在战争中也不至于尺寸之功都没有。
第4个回答 2019-03-11
晋文公即位伊始,就向秦穆公发出共同出兵的邀请,出兵的目的地竟然是东周洛邑!当然晋文公并不是要灭东周,这次出兵的故事要从十几年前说起。公元前653年,周惠王驾崩,太子姬郑与他的同母弟姬带争夺王位,当时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扶持太子姬郑为周天子,是为周襄王。只是王子姬带并不甘心当个公子,他于公元前649年联合戎人造反,那一次晋惠公与秦穆公共同出兵,戎人远去,秦晋也退兵。但秦晋两军并未彻底解决问题,而是留下一个大大的尾巴,东周的危机并未就此解除。东周实际上分裂成两个部分,黄河以南的洛阳盆地仍然在周襄王控制下,黄河以北的河内郡是王子姬带的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