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女鬼读后感

主要是写看了女鬼后写的读后感.麻烦哪位高手帮下忙,800字.

内容简介: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我们把女性放到爱情背景和社会背景上,看看聊斋女性美到什么地方?真到什么地方?善到什么地方?先看在爱情生活中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聊斋美女很多,每出来一个,不是“容色娟好”,就是“风致嫣然”,如果给聊斋选美,选哪个?应该是狐女阿绣。因为她是个真诚的、执着的美的追求者,是个外貌美和心灵美的获得者。

2、看完最美的,再看一个最丑的:乔女。古代小说的爱情女主角经常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乔女却丑得出奇,“跛一脚,壑一鼻,面如锅底。”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耐烦,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死了妻子,挑续弦很苛刻,见了乔女却“大悦”,派人说媒,要娶她,但没等到下文发展,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这时,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抚养孤儿成人。封建淑女乔女和孟生并无名份,所以她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用终生的辛劳拥抱理想云雾,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感,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乔女是个外貌丑而心灵美的形象。

阿绣梦寐以求追求美;乔女面貌虽丑却心灵美。聊斋人物同枝不同叶,同叶不同花。女性的美,可见一斑。

(全文)

大家好,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我们把女性放到爱情背景和社会背景上,看看聊斋女性美到什么地方?真到什么地方?善到什么地方?先看在爱情生活中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阿绣。聊斋美女很多,每出来一个,不是“容色娟好”,就是“风致嫣然”,如果给聊斋选美,选哪个?应该是狐女阿绣。因为她是个真诚的、执着的美的追求者,是个外貌美和心灵美的获得者。

娥皇、女英共侍大舜,千百年左右着小说家,蒲松龄也津津乐道。莲香和李女,小谢和秋容,故事很美,又都散发着二美一夫的酸腐气息。《阿绣》似乎也写二美一夫,却创造出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特别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杂货铺少女阿绣,念念不忘。因为阿绣“姣丽无双”,姣美艳丽,无人可以比。但是他向阿绣家求婚时,却得到个消息,阿绣已经订给广宁人了。刘子固沮丧的同时,“徘徊痴念”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不是想鸠占鹊巢,而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他告诉小主人,这个跟你来往的少女不是阿绣,她的脸色过白,面颊稍瘦,笑起来没有小酒涡,不如杂货铺的阿绣美,这个阿绣不是鬼就是狐。刘子固是个银样蜡枪头,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大惧”。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她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她让刘子固仔细看看,她到底像不像阿绣?狐女落落大方述衷肠,刘子固却吓得毛发俱竖,一声不敢吭。狐女说“我且去,待花烛后,再与君家美人较优劣也。”狐女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即使不特别加害,少女阿绣也清白难保,甚至性命难保,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温情脉脉地告诉她:爱你的人马上就来了,你跟他回家吧。狐女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再世为人,为狐,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美”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与其说狐女最初追求刘子固是爱刘子固,不如说狐女在追求阿绣的美,借刘子固误认,给自己的美做证明。狐女阿绣不是爱情的多余人,而是爱情的缔造者;不是家庭的“第三者”,而是家庭的保护神。狐女以德报怨,替刘子固找到真阿绣,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占有,爱一个人就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这是狐女的哲学,高尚的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形态美同时,获得内心美。修炼形体美的同时,获得道德美。

看完最美的,再看一个最丑的:乔女。

2乔女。古代小说的爱情女主角经常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乔女却丑得出奇,“跛一脚,壑一鼻,面如锅底。”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耐烦,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死了妻子,挑续弦很苛刻,见了乔女却“大悦”,派人说媒,要娶她,孟生当然不可能看上乔女的外貌,显然看上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她说:“饥冻如此,从官人得温饱,夫宁不愿?然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孟生听了,对乔女越发欣赏,让媒人带了很多钱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母亲亲自动员,乔女还是不同意。乔家要把小女儿嫁给孟生,但孟生认定了要残废丑陋的大女儿,不要年轻漂亮的小女儿。乔女是恪守封建道德的淑女,她虽然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感激“孟生能知我”,对孟生“固已心许”,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也就是说,早就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到孟生坟上临哭尽哀。无赖又想谋夺孟生的田产,孟生的好朋友林生在乔女劝说下,打算到官府帮助孤儿维权,无赖扬言要用刀对付他,林生吓得不敢出面,孟生的产业眼看就要落到无赖的手里,这时,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县官理所当然要问:你是孟生什么人?乔女回答:“您管理一个县,凭的是个理,如果说的话没道理,就是至戚也有罪;如果说的有道理,就是路人的话也可以听。”县官很恼火,把乔女轰了出来,乔女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抚养孤儿成人,请老师,积累数百石粮食,和名门联姻。一个寡妇到没有任何亲戚关系的男子坟上致哀,再像亲生母亲一样抚养这个男子的遗孤,俨然是孟生遗孀,在行动上背叛了“不事二夫”。所以,封建淑女乔女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用终生的辛劳拥抱理想云雾,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感,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蒲松龄感叹“知己之感,许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为也,彼女子何知,而奇伟如是?”乔女是个外貌丑而心灵美的形象。

3、两个出污泥而不染的妓女形象:鸦头和细侯。

蒲松龄写了狐妓,鸦头和细侯,把她们和封建社会台阁重臣相比。

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少女,因为她不肯接客一再受到老鸨毒打,她认识了诚实的书生王文之后,认识这个人可以托以终身,马上就机智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在王文眼里,鸦头美若天仙,又对王文脉脉含情。王文拿着借来的钱求见鸦头。鸨母嫌少,鸦头突然一反常态,表示她愿意接待王文,她伶牙俐齿地劝鸨母:您整天嫌我不做摇钱树,现在我乐意做了,我第一次接待客人,以后的日子长着呢,不要因为王文给钱少,就放走财神。鸨母信以为真。鸦头获得了跟王文见面的机会,马上就不失时机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她问王文,你倾囊博此一夜之欢,明天怎么办?男子汉王文只知道流泪,想不出什么办法。弱女子鸦头果断决策,告诉王文:你不要伤心,落在非人的风尘生活里,很不合我的心愿,早就想找个忠诚可靠、像您这样的人共度今生。咱们跑吧。鸦头和王文逃出虎口,王文担心家徒四壁,如何过日子?鸦头说:做小买卖也可以过日子,把驴子卖掉做本钱,开个小酒店,鸦头作披肩,刺绣小荷囊,过起自食其力、淡薄自给的清贫生活。后来 鸨母知道了鸦头的下落,派另一个妓女妮子抓她回去,妮子骂鸦头跟人私奔,鸦头理直气壮地说:“从一者何罪?”鸦头终于被抓回妓院,关到幽室十几年,生下的儿子被丢掉,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天天饥火烧心,她仍然坚决不接客。最后被儿子救出,和王文团圆。鸦头出身低贱却为人清高,蒲松龄认为鸦头像魏征一样美好。魏征是唐太宗的宰相,因为直言敢谏让唐太宗觉得美好。蒲松龄别出心裁把微贱的妓女鸦头跟封建社会台阁重臣相比,鸦头是妓女,向往正常的婚姻,有位大家闺秀却天马行空,未婚生子,不可思议。

这就是《侠女》的故事。贫穷的顾生跟母亲一起生活,邻家搬来一对母女,非常贫穷,穷到什么程度?靠女儿做针线维持生活,而且连尺子都没有。顾生发现,少女十分美丽,却举止生硬,凛然不可侵犯,所谓“艳若桃李而冷如冰霜”。少女来顾家借刀尺,顾生母亲就打起如意算盘,跟儿子商量,这家母女无依无靠,何不两家合一家,你代养其母?顾生母亲登门跟女家母亲吹风,母亲想同意,女儿却不肯。顾生母亲很奇怪,难道这个姑娘嫌我们穷?但是少女对顾生母亲非常好,顾生母亲生病时,她像亲生女儿一样细心照顾她。顾生也尽心照顾这对母女。奇怪的是,这个不肯嫁给顾生的少女竟然主动跟顾生幽会,而她在男女关系上决不随便,有个少年对她图谋不轨时,她望空手抛匕首,少年身首异处,变成白狐。一个文弱少女有如此高的武艺,更让顾生惊讶不己。后来少女居然替顾生怀孕,还生了个儿子!顾生母亲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说:“异哉此女,聘之不可,而顾私于我儿!”一个未婚少女,不接受明媒正娶,却心甘情愿地跟穷小子私通并养儿子,太奇怪了。小说结束,少女提着仇人头来跟顾生告别,说,她是大司马之女,父亲被陷害而死,她为报父仇隐身民间。看到顾生家贫无力娶妻,她决定给顾家生个传宗接代的儿子,以报答顾生的养母之德。这样一来,少女的身世和她不可思议的行为之谜,都解开了。如果说为父报仇,算不了多神奇,唐传奇甚至六朝小说早就有,那么,在侠女身上表现的婚姻观,在那个讲贞节、讲究婚姻是“终身大事”的社会中,就再出格不过了。侠女不肯接受顾生的求婚,却跟顾生幽会,替他生儿子,而且对顾生说“提汲焉,枕席焉,非妇伊何也?业夫妇矣,何必复言嫁娶乎?”侠女说自己给顾生料理家务,同床共枕并生育后代,已经是实际的夫妇,何必再要求表面夫妇形式?像这样只要求婚姻实质,不讲表面礼法和名份,不能不算是极其解放的思想。在其他古代小说里几乎找不到。

4、窦女和云翠仙:

窦氏,恶霸南三复外出时遇到下雨,到一户农家避雨,这个村的人都知道南他是个恶霸,姓窦的农民小心翼翼地给他倒茶,招待他吃饭,南三复看到窦家有个端妙无比的漂亮少女,有事没有事总往窦家跑,有一天趁着窦老头不在家时拉住窦氏动手动脚,窦氏坚决拒绝,说:“我虽然穷,我是要正正经经嫁人的,你凭什么仗势欺人?”南三复立即花言巧语,说:你如果跟我相好,我肯定不娶别人。窦氏让南三复发誓,南三复就“指矢天日,以坚永约”,天真幼稚的窦氏因为南三复花言巧语骗失身后,恳切地要求南三复快来迎娶,她只有一个最低微的要求:“南要我矣”,大概做妾也情愿。可是蛇蝎心肠的南三复已经玩腻了窦女,打算同富室的女儿结婚人财两得。没有多久,窦氏生下一个儿子,窦氏的父亲拷打她,她把南三复的诺言告诉父亲,窦老头去问南三复,南三复坚决不承认有这么回事,无耻嘴脸残酷地暴露无遗。窦女只好用儿子打动南三复,她抱着孩子找到南三复的门上,南三复连大门都不让进,窦氏哀求:“你就是不管我,难道也不管你的亲生儿子吗?”残无人性的南三复仍然告诉把门的:“戒勿内”,窦氏在南家门前哭了半夜,凄惨地抱着儿子冻死在南家的门口。窦氏是封建时代千百万被凌辱的女性之一。她死了,贫穷的窦家告连通官府的南三复,南以千金行贿得免,看来,窦女要冤沉海底了。可是,鬼魂出现了,窦氏的鬼魂两次报仇,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胜利了。第一次,窦女祟南三复新娶的富家女自缢,自己李代桃僵入南家,陈尸于床,窦翁用南三复开棺盗窃窦氏尸体告状,明明窦女的尸体光天化日之下摆在南家,官府却再受贿,帮南三复蒙混过关。金钱第二次起作用,在这场以金钱和地位论输赢的较量中,窦翁和窦氏鬼魂皆败下阵来。窦女鬼魂的鬼魂学聪明了,她第二次冒充南三复又要娶的曹进士女进入南家,把姚孝廉之女的尸体放到南三复的床上,姚家“坐发冢见尸,论死”。同样是把女人的尸体摆到南三复床上,为什么官府前后处理不一样?原来,第二次的女尸是举人家的女儿!南三复被判罪,并非因为所谓“发冢见尸”,而是因为他居然敢像对待贫家女一样对待孝廉的女儿,让她“四体裸然”!窦氏只有变成鬼,才能清醒地看透南三复,冷静地面对负心人,才能变柔弱为刚强,变幼稚为成熟,变茕茕无助为法力无边。窦氏这位苦难少女复仇成功,一个在灾难中成熟,在失败中获得经验,被损害的刚强少女形象矗立起来。

云翠仙:贫穷懒惰无赖的梁有才登泰山时,看到跪香的人里有个“年十七八而美”的少女,就去假做膝困无力状,用手捏女郎的足。,芙蓉花一样的少女云翠仙岂能看上梁有才这样的浑身熏熏汗臭的肮脏角色他?马上“膝行而远之。”梁有才脸皮却厚得很,碰了钉子,穷追不舍,“膝行而近之”,又在少女的脚上捏了一把。云翠仙干脆出门不想再接触这样的坏人,没想到梁有才贴上了云翠仙的母亲,雇上轿子抬着她,几句甜言蜜语,就让云翠仙母亲对他产生了好感,轻率地以女相许。云翠仙明白无误地表示不肯嫁给梁有才:“渠寡福,又荡无行”,一无是处。但云母显然不讲“父母之命”的郑重严肃,只讲父母之命的主观随意,轻率地把女儿许配给匪类。云翠仙对自己的命运做了无效反抗后,不得不“迫母命,漫相随。”梁有才骗娶云翠仙后,狐狸尾巴立即露了出来。整天赌钱喝酒,偷云翠仙的首饰卖,他的狐朋狗友见到云翠仙后,给他出主意,让他把云翠仙卖了。梁有才很想把妻子卖进妓院又不能明讲,就在家中叫唤“贫不可度”,拍桌子,打板凳,扔碗筷,骂婢女。翠仙对梁有才的丑态产生怀疑:知他必有所图,故意“沽酒与饮”,引梁有才开口,看他打什么主意。她开头用卖丫鬟相探,结果得到梁有才这样回答:“其直几何!”说明梁并非不想卖丫鬟,只是丫鬟值不了几个钱。那么更值钱的是谁?自然是云翠仙本人。云翠仙打消最后一丝幻想,彻底清醒,要让豺鼠子如实招供,他用你何不把我卖了的话试探,正中梁有才下怀,但他很狡猾,担心云翠仙不是真心,就故作惊叹“何得至此!”云翠仙从这口是心非的话悟出了梁的真心,便郑重其事地坚持要卖自己,梁有才果然上钩,说“容再计之。”也就是说,可以讨论如何卖掉妻子,以及到底可以赚多少钱的问题了。云翠仙沽酒对饮,用话套话,请君入瓮。奉昏聩母命嫁匪人的姑娘,终于踩住了豺鼠子的尾巴。实际上,云翠仙对如何挣脱不幸婚姻的牢笼早就运筹帷幄。第一,她有母亲所赠黄金二铤,却严密收藏,不让梁有才发现。她要观察梁有才无妻财可用时,能不能像个真正的男子汉承担养家义务?梁有才果然只知道饮酒赌博,进而发展到偷云翠仙的首饰,云翠仙“严守箱奁,如防寇”,何其心细!第二,云翠仙从不回娘家,不让梁有才知道岳家之富足。像梁有才那样的无耻,一旦知道岳父家有钱,必然会像藤萝缠树一样依附于岳母,榨取岳家财富,云翠仙要让梁有才早日露出庐山真面目。在不公平命运面前,不颓废,不认命,忍辱负重,审时度势,对付荡而无行者,老谋深算,引而不发,一位深闺少女,实在难得。梁有才是个市井无赖,狡猾之至又愚不可及,他把“中贵人”请回家,卖妻为娼的图谋为妻子得知,云翠仙对他的惩罚也开始了。她略施小技,骗梁有才跟她回家,她说母家过去担心“婿家贫”,现在翠仙与贫婿义绝,可以归省了。极力让梁认为是她自己不耐清贫而离去,是她自己乐意的,云翠仙说服梁有才同归娘家一段,显示了翠仙孔明舌战群儒一样的口才。说服一个卖妻者同妻子一起拜岳家,是多棘手的话题,她居然迎刃而解!利令智昏的梁有才果然又上当了,随云翠仙归宁。翠仙痛骂梁有才是“豺鼠子”。梁有才在华严楼阁的岳家受妻子斥骂,为众人锐簪刺身,然后,云家的琼楼玉阁全部消失,梁有才被吊在削壁之上,面向万丈深渊……一直以民间普通弱女出现的云翠仙,原来是女仙。无数的女性因为所嫁匪人而永远处于痛苦之中,蒲松龄让 受害弱女的不幸,在仙女幻想中得到了补偿。

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封三娘:封三娘是个美丽的贫家少女,她跟富家少女范十一娘做了朋友之后,就为朋友的终生幸福操劳操劳起来。封三娘慧眼识人,一见贫士孟安仁就知道他是“翰苑才”,是块当官的料,马上去了解孟安仁的情况,告诉范十一娘:孟安仁虽然穷,但将来肯定会出人头地,让范十一娘当机立断,许以终身。范十一娘自己还在犹豫时,封三娘竟然拿着十一娘送给她的金钗,用十一娘的名义送给孟安仁。为了好朋友的爱情幸福,二八红颜的封三娘竟然夜闯孟宅,去为女友做媒。孟安仁半夜时分看到美女入室,又惊又嘉地拥抱封三娘,封三娘马上大大方方地说:“妾非毛遂,乃曹丘生”,我是来给朋友做介绍人的。光明磊落、坦荡无私。在封三娘的帮助下,范十一娘克服了“闺训”和内心矛盾,抛弃了以财富、门第论嫁娶的传统观念,勇敢地拒绝父母为自己接受豪绅家求婚,公开宣布“非孟生,死不嫁”,直到以死殉情。又是封三娘以异药救活了以死反抗父母乱点鸳鸯谱的范十一娘,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封三娘这个美丽少女,但并不是传统爱情故事的女主角,而是为朋友终生幸福奔波劳碌、殚精竭虑的奇特女性,这个奇特的人物,给人强烈而难忘的印象,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封建宗法制社会中,妇女本来处于最低层,受到夫权压制,但世界是复杂的,偏偏出现了泼妇。其实妇女的极度泼悍正是其极度虚弱的异端表现。蒲松龄写过好几篇关于泼妇的小说。最有代表性的是《马介甫》:狐仙马介甫认识了杨万石,到他家拜访,看到一个老头穿着棉花露在外边的破衣服在门口捉虱子,马介甫以为是佣人,让老头通报。老头走了后,有人告诉他,这老头就是杨万石的亲爹。一会儿,杨氏兄弟穿得整整齐齐地迎出来了,马介甫要求拜见老人,杨家兄弟推辞说病了,接着,杨家兄弟说请马介甫吃饭,饭却迟迟不来。反复催促才有饭送出来,粗糙得难以下咽。原来,虐待老人,不让招待客人的都是杨万石的妻子尹氏!尹氏把公爹当成奴隶,自己不给老人穿好衣服,马介甫送杨老头好衣服,她竟然在公爹身上一条一条撕开,还动手扇公爹的耳光,揪公爹的胡子。最后逼得公爹出家做了道士。杨万石的妾给尹氏整治得连话都不敢跟杨万石说。当尹氏发现妾怀孕,立即动手打得“崩注堕胎”;对弟弟、弟媳、侄儿,尹氏更无人性,害得弟死,弟妇再嫁,侄儿几乎丧命。尹氏主要虐待对象是她的丈夫。因妾怀孕,尹氏命杨万石“跪受巾帼”,跪着戴上女人的首饰,杨万石怕老婆怕得登峰造极,怕老婆给戴上的女饰脱落,直挺挺地立着,气也不敢喘!尹氏这个泼妇真是写绝了。

阿绣梦寐以求追求美;鸦头誓死护卫爱情;侠女要独立,只要婚姻这实质而不要名分。聊斋人物同枝不同叶,同叶不同花。女性的美,可见一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07
【文言文】聊斋志异--聂小倩
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意甚乐其幽杳。会学使案临,城舍价昂,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归。日暮有士人来启南扉,宁趋为礼,且告以意。士人曰:“此间无房主,仆亦侨居。能甘荒落,旦暮惠教,幸甚!”宁喜,藉藁代床,支板作几,为久客计。是夜月明高洁,清光似水,二人促膝殿廊,各展姓字。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宁疑为赴试者,而听其音声,殊不类浙。诘之,自言秦人,语甚朴诚。既而相对词竭,遂拱别归寝。
宁以新居,久不成寐。闻舍北喁喁,如有家口。起,伏北壁石窗下微窥之,见短墙外一小院落,有妇可四十余;又一媪衣 绯,插蓬沓,鲐背龙钟,偶语月下。妇曰:“小倩何久不来?”媪曰:“殆好至矣。”妇曰:“将无向姥姥有怨言否?”曰:“不闻;但意似蹙蹙。”妇曰:“婢子不宜好相识。”言未已,有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绝。媪笑曰:“背地不言人,我两个正谈道,小妖婢悄来无迹响,幸不訾着短处。”又曰:“小娘子端好是画中人,遮莫老身是男子,也被摄去。”女曰:“姥姥不相誉,更阿谁道好?”妇人女子又不知何言。宁意其邻人眷口,寝不复听;又许时始寂无声。
方将睡去,觉有人至寝所,急起审顾,则北院女子也。惊问之,女笑曰:“月夜不寐,愿修燕好。”宁正容曰:“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女云:“夜无知者。”宁又咄之。女逡巡若复有词。宁叱:“速去!不然,当呼南舍生知。”女惧,乃退。至户外忽返,以黄金一锭置褥上。宁掇掷庭墀,曰:“非义之物,污我囊囊!”女惭出,拾金自言曰:“此汉当是铁石。”
诘旦有兰溪生携一仆来候试,寓于东厢,至夜暴亡。足心有小孔,如锥刺者,细细有血出,俱莫知故。经宿一仆死,症亦如之。向晚燕生归,宁质之,燕以为魅。宁素抗直,颇不在意。宵分女子复至,谓宁曰:“妾阅人多矣,未有刚肠如君者。君诚圣贤,妾不敢欺。小倩,姓聂氏,十八夭殂,葬于寺侧,被妖物威胁,历役贱务,腆颜向人,实非所乐。今寺中无可杀者,恐当以夜叉来。”宁骇求计。女曰:“与燕生同室可免。”问:“何不惑燕生?”曰:“彼奇人也,固不敢近。”又问:“迷人若何?”曰:“狎昵我者,隐以锥刺其足,彼即茫若迷,因摄血以供妖饮。又惑以金,非金也,乃罗刹鬼骨,留之能截取人心肝。二者,凡以投时好耳。”宁感谢,问戒备之期,答以明宵。临别泣曰:“妾堕玄海,求岸不得。郎君义气干云,必能拔生救苦。倘肯囊妾朽骨,归葬安宅,不啻再造。”宁毅然诺之。因问葬处,曰:“但记白杨之上,有乌巢者是也。”言已出门,纷然而灭。
明日恐燕他出,早诣邀致。辰后具酒馔,留意察燕。既约同宿,辞以性癖耽寂。宁不听,强携卧具来,燕不得已,移榻从之,嘱曰:“仆知足下丈夫,倾风良切。要有微衷,难以遽白。幸勿翻窥箧襆,违之两俱不利。”宁谨受教。既各寝,燕以箱箧置窗上,就枕移时,齁如雷吼。宁不能寐。近一更许,窗外隐隐有人影。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宁惧,方欲呼燕,忽有物裂箧而出,耀若匹练,触折窗上石棂,飙然一射,即遽敛入,宛如电灭。燕觉而起,宁伪睡以觇之。燕捧箧检征,取一物,对月嗅视,白光晶莹,长可二寸,径韭叶许。已而数重包固,仍置破箧中。自语曰:“何物老魅,直尔大胆,致坏箧子。”遂复卧。宁大奇之,因起问之,且告以所见。燕曰:“既相知爱,何敢深隐。我剑客也。若非石棂,妖当立毙;虽然,亦伤。”问:“所缄何物?”曰:“剑也。适嗅之有妖气。”宁欲观之。慨出相示,荧荧然一小剑也。于是益厚重燕。
明日,视窗外有血迹。遂出寺北,见荒坟累累,果有白杨,乌巢其颠。迨营谋既就,趣装欲归。燕生设祖帐,情义殷渥,以破革囊赠宁,曰:“此剑袋也。宝藏可远魑魅。”宁欲从受其术。曰:“如君信义刚直,可以为此,然君犹富贵中人,非此道中人也。”宁托有妹葬此,发掘女骨,敛以衣衾,赁舟而归。宁斋临野,因营坟葬诸斋外,祭而祝曰:“怜卿孤魂,葬近蜗居,歌哭相闻,庶不见凌于雄鬼。一瓯浆水饮,殊不清旨,幸不为嫌!”祝毕而返,后有人呼曰:“缓待同行!”回顾,则小倩也。欢喜谢曰:“君信义,十死不足以报。请从归,拜识姑嫜,媵御无悔。”审谛之,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丽尤绝。遂与俱至斋中。嘱坐少待,先入白母。母愕然。时宁妻久病,母戒勿言,恐所骇惊。言次,女已翩然入,拜伏地下。宁曰:“此小倩也。”母惊顾不遑。女谓母曰:“儿飘然一身,远父母兄弟。蒙公子露覆,泽被发肤,愿执箕帚,以报高义。”母见其绰约可爱,始敢与言,曰:“小娘子惠顾吾儿,老身喜不可已。但生平止此儿,用承祧绪,不敢令有鬼偶。”女曰:“儿实无二心。泉下人既不见信于老母,请以兄事,依高堂,奉晨昏,如何?”母怜其诚,允之。即欲拜嫂,母辞以疾,乃止。女即入厨下,代母尸饔。入房穿榻,似熟居者。
日暮母畏惧之,辞使归寝,不为设床褥。女窥知母意,即竟去。过斋欲入,却退,徘徊户外,似有所惧。生呼之。女曰:“室有剑气畏人。向道途中不奉见者,良以此故。”宁悟为革囊,取悬他室。女乃入,就烛下坐;移时,殊不一语。久之,问:“夜读否?妾少诵《楞严经》,今强半遗忘。浼求一卷,夜暇就兄正之。”宁诺。又坐,默然,二更向尽,不言去。宁促之。愀然曰:“异域孤魂,殊怯荒墓。”宁曰:“斋中别无床寝,且兄妹亦宜远嫌。”女起,颦蹙欲啼,足 儴而懒步,从容出门,涉阶而没。宁窃怜之,欲留宿别榻,又惧母嗔。女朝旦朝母,捧匜沃盥,下堂操作,无不曲承母志。黄昏告退,辄过斋头,就烛诵经。觉宁将寝,始惨然出。
先是,宁妻病废,母劬不堪;自得女,逸甚,心德之。日渐稔,亲爱如己出,竟忘其为鬼,不忍晚令去,留与同卧起。女初来未尝饮食,半年渐啜稀酡。母子皆溺爱之,讳言其鬼,人亦不知辨也。无何,宁妻亡,母隐有纳女意,然恐于子不利。女微知之,乘间告曰:“居年余,当知肝膈。为不欲祸行人,故从郎君来。区区无他意,止以公子光明磊落,为天人所钦瞩,实欲依赞三数年,借博封诰,以光泉壤。”母亦知无恶意,但惧不能延宗嗣。女曰:“子女惟天所授。郎君注福籍,有亢宗子三,不以鬼妻而遂夺也。”母信之,与子议。宁喜,因列筵告戚党。或请觌新妇,女慨然华妆出,一堂尽眙,反不疑其鬼,疑为仙。由是五党诸内眷,咸执贽以贺,争拜识之。女善画兰、梅,辄以尺幅酬答,得者藏之什袭以为荣。一日俯颈窗前,怊怅若失。忽问:“革囊何在?”曰:“以卿畏之,故缄致他所。”曰:“妾受生气已久,当不复畏,宜取挂床头。”宁诘其意,曰:“三日来,心怔忡无停息,意金华妖物,恨妾远遁,恐旦晚寻及也。”宁果携革囊来。女反复审视,曰:“此剑仙将盛人头者也。敝败至此,不知杀人几何许!妾今日视之,肌犹粟栗。”乃悬之。次日又命移悬户上。夜对烛坐,欻有一物,如飞鸟至。女惊匿夹幕间。宁视之,物如夜叉状,电目血舌,睒闪攫拿而前,至门却步,逡巡久之,渐近革囊,以爪摘取,似将抓裂。囊忽格然一响,大可合篑,恍惚有鬼物突出半身,揪夜叉入,声遂寂然,囊亦顿索如故。宁骇诧,女亦出,大喜曰:“无恙矣!”共视囊中,清水数斗而已。
后数年,宁果登进士。举一男。纳妾后,又各生一男,皆仕进有声
第2个回答  2010-10-07
我没看过女鬼 咋写
第3个回答  2010-10-07
读了《聊斋志异》中的几个小故事后,我感受到了真实的人性的魅力。《聊斋志异》虽然是记录奇闻异事的著作,其中的主人公也多是神鬼之类。但著作中展现的人性美始终能够萦绕于心。
《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一文塑造了一位纯洁如百合一般的女鬼。聂小倩一开始受老妖的役使,当遇到宁采臣后被他光明磊落、正直高尚的品质所感化。于是他不仅将老妖设毒计害人的真相告诉了他,还出主意救他,帮助他脱离险境。
“浪子回头金不换”,聂小倩知错能改的品质很值得人们学习。与此同时,兰溪书生主仆的肮脏心理也在值得人们唾弃。倘使心中无欲无求,又怎能让老妖抓到害人的把柄?人活一世,最为重要的便是坦荡地生活。只有脚踏实地地工作,换来的才是心安理得的享受。试想,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有谁会白白送来银子与美色?
人与狐仙所生的婴宁最大的特点是喜欢笑。她的笑声驱散了生活的阴霾与他人的不信任,最终再人间与王子服的感情得以修成正果。但封建大家族给她带来的压抑与无奈确是让她失去了欢笑,也失去了从前的天真烂漫。《婴宁》一文,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对人性压迫的不满与驳斥,同时在结尾塑造美好的结局也确是对无忧无虑、盛满欢笑的生活的殷殷期盼与憧憬。
《向杲》一文的主要内容:向杲的哥哥被无赖的庄公子杀死,为替哥哥深渊,他告上了公堂,官府却置之不理,情急之下,向杲求深山道士为哥哥报仇,深山道士答应了他的请求,并终究好人有好报,大仇得报。
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为恶过多,终将有所偿还。妒火中烧的庄公子用自己性命抵了自己犯下的错误。而向杲素来为善,悉心地照顾深山里的老道士,最终好人有好报,求得深山道士的帮助,最终成功变成老虎咬死了作恶多端的庄公子,为自己的哥哥,也为万千早其欺凌的百姓报了大仇。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无论做什么事,公道自在人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10-07
没感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