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的皇帝胡闹也没有实现虚君实权的情况,明朝的皇帝也是能够掌握大权的?

如题所述

  明朝内阁依附于皇权,没有相权。并不能削弱皇权。
  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
  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即
  布政司:洪武九年(1376)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比布政使高。其后,布政使的职权渐小,至清代仅为督抚的僚属,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仅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为从二品官。布政司俗称藩司,布政使俗称藩台;
  都指挥司:五代宋元时期即有都指挥使,均为统兵将领。明朝设都指挥使司,掌一省的军政;
  按察司:唐景龙二年(708)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各地。开元二十二年(734)改称采访处置使,后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宋以诸路转运使兼按察,专主巡察,别有提点刑狱官。元置提刑按察使,后该为肃政廉访司。明朝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清朝沿用。又名臬司。俗名臬台、廉访。清末改为提法使。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2、集中央权力于皇帝。
  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
  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二)废除原因:
  首先,明朝因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权力,导致皇权与相权矛盾进一步激化。
  其次,胡惟庸擅权专恣成为明太祖加强皇权、废除丞相的借口。胡惟庸被杀是加强皇权的必然结果。
  最后,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三)结果:
  ①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10
隋唐之前中国宰相是独相,君臣共治天下,所以相权过大所以老有宰相串位的事发生,比如曹操,隋朝皇帝杨坚。追答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为了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把独相设为裙相。也就是说宰相由一个变成几个。这样宰相的权利就分散了,所以中国从隋唐后就没有大臣串位的事情发生,到明朝

应该说元朝除外,虽然元朝继承了大部分中国前朝制度但是他的相权也比较大。所以元朝90多年出现了13位皇帝,中间很多皇帝都是死于非命被大臣所杀,明朝之后朱元璋为了防备元朝这种现象发生所以废除了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并且立下祖训,敢言立相者杀

所以设立了内阁制度,最初内阁大学士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助理这种身份,品级一般五品官,但是后来的皇帝渐渐荒废朝政所以内阁权利大大加强已经和以前的宰相差不多。

虽然如此但是权利还是不能够和宰相相比,并且有锦衣卫和东厂在监督大臣所以不会发生大臣谋朝串位的事

皇帝主要权术是讲平衡制衡,虽然内阁有首辅最大但是还有几个次辅,他们之间互相制衡,皇帝是那个强打压那个,那个弱帮那个。所以大臣之间基本上维持一种平衡,不会出现一方一直一边倒的形式

麻烦采纳一下,
点下手机右上角
采纳回答
在手机显示时间和电池电量下面的
采纳回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1-11
明朝有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皇帝直属机构,且宦官在各省级行政单位都有常设机构,这些应该都会对皇帝的权利有所帮助,但是总体而言除了朱元璋、朱棣两个皇帝过的无忧无虑外,其余皇帝多少都受到过大臣的挟制,而且明朝到最后士大夫集团成为比朱姓贵族更可怕的团体,他们不交税,掌握舆论,明朝最后的皇帝在北京保卫战时向大臣募捐,只搞到20万两银子,可见多悲哀
第3个回答  2016-01-10
大臣死忠,而且胡闹的皇帝一般没有掌握实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