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的途径和思想品德的培育方法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一、 中学德育的原则
我国中学德育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行一致原则
言行一致原则也叫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
(二)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
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要求教师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师既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尊重、关怀、热爱和信任学生。
(四)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原则
班集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通过建立团结、优秀的班集体,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产生激励和制约的作用。
二、中学德育的方法
我国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提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方法,它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说服教育的具体方式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访问等形式。运用说服教育法,内容要有针对性,材料要有真实性,说服过程要有感染力。
(二)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借助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或英勇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方法。青少年都喜爱并且善于模仿,生动典型的事例对他们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能把道德规范的要求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并鼓励学生把对英雄人物的学习落实到行动上。榜样示范法是开展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三)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通过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景,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良好的环境、气氛对人的身心发展、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情感陶冶法的重点在于让受教育者生活在积极的情感气氛中,因而要求教育者善于创设自然情景,而且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情感陶冶。
(四)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教育者指导、启发中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品德规范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方法。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进步的内部动力,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运用自我教育法时,教师一定要使教育活动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制定目我教育计划,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
(五)道德体验法
道德体验法又称为实践锻炼法,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中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学生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主体,在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中付诸行动,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巩固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中学德育的途径
德育途径是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形式。我国中学德育途径有很多,其中教学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德育因素的作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包括开展科技活动、团队活动都是德育的途径。
我国学校德育主要有以下几条实施途径。
(一)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实用的形式。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各科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联系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榜样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心,养成他们勤奋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是学校里学生的集体组织,他们组织开展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是实施道德教育、达成德育目标的有效形式。
(三)课外、校外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是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课外和校外活动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这些途径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勤工俭学劳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动、拥军优属活动)。校会、周会和晨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经常性活动。校会是学校召开的全校性学生集会,是对全校学生集体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周会每周举行一次,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晨会时间短,可以每天进行,可结合具体情况及时进行教育。。
班主任工作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并争取其他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是相对稳定的,终生都会起作用,可见小学进行品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在这方面我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实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就是采用社会上的真人真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它有真实性,有很强的说服力,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品德,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学生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水污染了,我们可以食用自来水;空气污染了,就用空气净化器;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一点儿也看不出;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威胁认识就更加欠缺。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垃圾成堆,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社会矛盾加大„„”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了,铁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发出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共创美好家园的品德情操。 二、发挥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热爱劳动的孩子,品格高尚,在未来生活上、人际关系上、遵纪守法等方面要远远超过不爱劳动的孩子。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具有劳动意识,说明他们心中有他人,懂得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孝敬父母。但是较多的小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现在很多父母总是爱对孩子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在父母看来,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实践性劳动一律不重要,只要成绩好、学习好,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出来的却是一个没有责任心,不懂得关心别人的人。很多研究都证明了一点:一个缺乏责任心的孩子,没有劳动意识和习惯,学习成绩也不会太好。这说明, 让小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既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劳动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的开端。
文体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小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成长,而且体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因此,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品德,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上学期我校举行跳大绳、打篮球、双人跳等活动比赛。我要求大家积极参加,可是有的学生孤僻,胆小不合群,不愿意参加,我就请比较大方的学生带着他们参加场面热闹的跳大绳比赛,开始,他们有些拘束,后来见同学们玩得非常开心,慢慢地适应了,很快融入群体之中。这样的集体活动中使他们的性格有所改变,在活动中锻炼胆量,教育他们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锻炼成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三、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进校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对班集体这个概念逐步明确,
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是哪个,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通过对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的体验,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按照“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要求,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要求具体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一次次争章训练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德育实践的机会。
四、从集体感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集体活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质,学生在集体中成长,感染集体的力量,从中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得到激励,使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文艺比赛,联欢会等活动,都是我们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极好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其感受到集体荣誉跟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鼓励学生齐心协力为班级争光,学生们取得了成功必然会产生自豪和荣誉感,当他们尽情体验胜利时,集体荣誉感便已形成。
五、家庭、学校相互配合,重视榜样作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较差,与他们相处密切的成人往往是他们的模仿对象,成人的文明行为往往是小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品德教育中,教师与小学生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情感交流主要是教师对小学生的情绪感染,教师用一片爱心去对待小学生,用社会的道德准则产生的情感体验去影响小学生,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教育实践证明,凡是师德好的教师,班上的孩子多是热情、友好、感情丰富,否则景况就相反。
家庭教育中,父母在行动上以身作则处处起模范作用,对孩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十分重要,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马卡连柯指出“你们自身的行为,这是取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学习及吩咐命令儿童的时候,才执行教育儿童的工作,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家长的品德素质,他的政治观点、思想觉悟、道德情操都直接影响着的孩子人格面貌,同时还决定家长给孩子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榜样,为此,我们加强了对家长的教育指导。要求家长应该热爱生活,对工作兢兢业业,对他人满腔热情,对自己要求严格,以自己的形象给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感染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转变观念,主动参与教育,孩子也从中体验到父母的爱同时也培养了爱父母的情感。
总之,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而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内容也包罗万象。小学生的良好品德不仅仅是在学校进行教育就能形成的,它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协调、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真正地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