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宜昌人的“什么儿”

如题所述

宜昌人表示疑问,问“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事”最有意思,堪称宜昌话经典。必定是“什么”的后面加一个儿话韵,舌头夸张地往上卷,“么”字出口随气流一带,就成了“什么儿”。而且“儿”的音调随着舌头卷曲变化、气流的轻重缓急、以及人的情绪不同而多彩多姿,极富感染力。这可谓全中国独有的地域特色。外地人对宜昌话可能别的都记不住,独有这“什么儿”一辈子不会忘记。不过对宜昌人了解多了,你就会发现“什么儿”不单是特别有“调口”,韵味十足,而且从中会发现宜昌人独有的性格和气质特征。一次是问路。我问路一向是有选择的,那次走到九码头一邮所,见一眉清目秀的女营业员,正低着头用细长的手指清理物品,我想这么秀气的女孩问她应该不会错的,于是上前清了清嗓子,十分彬彬有礼地问道:“同志,对不起打搅了,请问从九码头到大公桥怎么走?”没想到话没问完,那女孩猛一抬头,秀目瞪得溜圆,一句波浪滚滚的“什么儿什么儿”呼拉一过来,那个“儿”话韵连翻了几个跟斗。好久,我一听宜昌人讲“什么儿”,就想起那一对秀气而睁得溜圆的眼睛。其实,这是因为外地人对宜昌方言习惯和宜昌人的性格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会。时间长了,我就琢磨那个眼睛溜圆女孩,其实她或许只是为了慎重,又加上九码头到大公桥不过三、四百米距离,只是我这外地人不知,她感到有些惊奇,因而“眼睛溜圆”起来,又怕听错了,就加大了“什么儿”的语气份量。后者呢,则纯属方言上的误会,导致人家要郑重宣告“不是你的儿”,是商家应该尊重的“上帝”。如果你听宜昌人讲“什么儿”,就认为宜昌是山里人那就大错特错了。由于宜昌自古就属川鄂咽喉要道,全国各地在此进川出川的名商大贾、社会名流多如牛毛,宜昌人的先辈可以说大多都是经过江湖闯荡、经过世面的。如果你同宜昌人调侃,其海阔天空的侃技本领和调侃水平,决不亚于北京、上海。他们的见识和骄傲性格也远在一般内地同类城市之上。很多事在一些外地人也许津津乐道,在他们看来则不屑一谈,“太小儿科”,会从鼻孔里哼一个字:“切!”或轻轻的一句“什么儿”以表示轻蔑。对别人有而他们没有,别人能而他们不能的,他们往往也会报之以轻蔑的“什么儿”,内心里一千个“不服周”。“不服周”、不服气,这是宜昌人性格骄傲和特别要强的一面。他们会拿出宜昌出过屈原、王昭君、杨守敬等世界级、国家级名人,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古战场,早先宜昌被洋人开辟过商埠,现在又有三峡大坝世界级工程等等数据,来充分证明他们“不服周”的理由,可谓底气十足。各地生活中无论谈吃、穿、住、用、玩,只要是流行的、时尚的,他们总是勇赶潮头第一名。为了生活“潇洒走一回”,他们宁肯一夜间花掉大把银钱,第二天早上只买得起一碗包面,也绝不失面子,掉底子。宜昌人除了见多识广,性格要强,生活洒脱,也极重感情,特讲义气,敢作敢当。当朋友有困难皱起眉头时,他会以一句“列(这)算什么儿”为你减轻心理压力;当他庄严地问你“什么儿”时,那是他要为你两肋插刀,会义无反顾给你帮忙一帮到底,“分分钟的事,说什么儿?”一副实心热肠,一派侠士风度,决无半点瞻前顾后和虚假做作。宜昌人要高兴了,尤其是为朋友高兴、喝彩时,脱口而出就一个字:“爽!”热情、爽朗的性格活灵活现。宜昌人性子急,爱面子,重感情,讲义气,热情爽朗,干脆果断,待人实诚,还有轻松幽默的一面。宜昌人经常爱说:“你莫吓我”,“吓”字不读“xià(下)”,读“hé(核)”,还是惊吓、吓唬的意思,但要读作“xià”就没有那个味道了,说“莫吓我”时,“吓”字要用重音,拖带一下,很夸张。这不是表示宜昌人凡事大惊小怪,而是一种冷幽默。比方说你上午偶尔迟到了,听说挨了领导批评,宜昌人就会用“你吓我”来调侃,音调出来声势吓人,脸上却是笑嘻嘻的,其实是幽你一默,让你轻松轻松。这个“你吓我”使用频率之高几乎随口就来。朋友好久不见了,“你吓我哟”;见你忘带了东西,“你吓我哟”,你走路慢了一些,“你吓我哟”;你把话说错了,“你吓我哟”……宜昌人也是很会享受的,特别是在“吃”这一行上。但不是像上海人那样食不厌精、不厌其烦地把各色食物调制得五花八门,精而又精,然后一样一样挨个细细品偿,宜昌人决没有那么精细耐烦;也不似有些河南人乱七八糟,什么东西都煮在一起煮成稀里糊涂的一锅呼啦汤。他们发明了一种萝卜饺子,先呼呼啦啦把油锅煮得开开的,用一个三角形的金属大勺,在勺底实实的压满伴着香菜和各类佐料的萝卜丝,然后将大勺往白白亮亮的面浆桶一沉一提,搁置在油锅里煮上两、三分钟,提出大勺后一个色泽金光灿灿的肥硕的萝卜饺子就成了,用干净的卫生纸托底掂起来往嘴里一送,吃得满口生津,香飘四溢,游人至此无不眼馋欲滴。食量小的一个管够,食量大的两、三个管饱,既省了碗筷刀叉的麻烦,又不失风雅文明,而且又实惠便宜,又十分享受。餐桌上呢,全国各地的风味佳肴这里都有,大概宜昌人吃腻了,他们就发明了一种“节儿根”——学名叫鱼腥草的凉拌菜。做法非常简单,将“节儿根”洗净切成寸长左右小段,用香菜、香油、食盐、姜、蒜、酱油、少许辣椒一拌即食。初时因有腥味一时不适,多品两次则很快上瘾,其脆、鲜、清、甜、香妙不可言,且长食“节儿根”则清肝败火,既助食,又健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