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翻译成现代意思黑云翻墨未遮山

如题所述

翻译: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

出自:宋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原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释义: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忽:突然。

扩展资料

主旨:

描写了作者游览杭州西湖,描述作者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诗句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作者成就影响:

苏轼晚年用笔沉着,早期书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不拘小节,率意为之,二十世纪末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体裁和音律上,苏轼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词的文学生命重于音乐的生命。苏词作品往往有序,阐明词的内容,或作词的原委、时间、地点,事实分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22
望湖楼醉书五绝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作品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2.作品译文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2]
作品鉴赏
该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该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3.作品解读
该诗描写了夏季西湖阵雨的情景。人们常说“六月天,孩儿脸”,形容夏日天气的阴晴不定、变化无常。诗人坐在望湖楼上饮酒,恰好看到了阴晴变化的整个过程。晴朗的天空忽然之间就乌云滚滚,电闪雷鸣。诗人使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翻滚的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群山在乌云间若隐若现,乱跳的雨点像白色的珍珠,乱纷纷地跳进船里。一阵大风吹过,满天乌云散开,雨过天晴,风平浪静,水天一色。形象的比喻,生动的笔触,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4.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都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的诗豪放自然,富有情趣。他做官期间关心人民疾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过激措施,因此屡次被贬。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著名文学家,合称“三苏”。
第2个回答  2014-02-22
黑云翻墨未遮山”写的是夏季的景色?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6�1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写乌云翻滚如墨,夏日的阵雨云尚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但如跳动的珍珠般的雨点也扑天盖地地打向了船舱。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解说』象墨瓶打翻似的黑云还没有把山头遮满,白色的雨点打在船上就象珍珠似的乱跳,旋风将雨点吹得飞来飞去,望湖楼下的西湖水苍苍茫茫与天空连成一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2-02
古诗翻译成现代意思黑云翻墨未遮山是夏季的一首诗
第4个回答  2014-02-22
翻滚的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