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小朋友教育的一个问题

是这样的,我家宝宝有本小人书上给孩子出了这么一道题,问宝宝:“如果幼儿园老师不喜欢你,你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不仅宝宝回答不出,就连我这做大人的也不知道该怎么来正确地教育他。可能有朋友会回答,送礼呗!呵呵,当然了,这可能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可我不能这么跟宝宝说呀,所以现在真的很难教育小孩,说和做不能一致啊,难为父母啊。请朋友们各抒己见吧!
那么我们再假如:老师可能就是因为没有给她送礼,或者其他的一些和小朋友不乖没有直接关系的原因而不喜欢小朋友,这时小孩子心里肯定会很迷茫,因为她觉得自己已经做得不错了,为什么老师就是不喜欢自己呢,或者,同样的错事,发生在2个小朋友身上,而老师处理的方式和态度不一样时,我们该怎样跟自己的小孩解释这个问题呢?

陶行知先生提出,对一个问题,不要先教给儿童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应该用找出这个解决方法的程序来指导儿童,让儿童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利用这种经验来解决别的问题。“五类教学法”激励幼儿从玩、做、想、试、用中去获得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它在教学方法上同以往的教学方法有着质的变革,以往的教学多采用“教师做幼儿看、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式,幼儿既无创造性,又无实践体验,“五类教学法”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由教师做给幼儿看的被动局面,主张“幼儿在前、教学在后”,构建“玩中学、试中学、做中学、想中学、用中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调动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在幼儿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使幼儿综合科学素质得到提高。

一、玩中学

好玩是幼儿的天性。他们来到世界上,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都要探索,玩就是一种探索。幼儿正是通过玩来了解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感受自己的能力;通过玩来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体验自己和别人、自己和各种事物的关系。幼儿这种自发探索的兴趣应该加以保护和鼓励,并积极引导。然而,有些成年人却对幼儿的玩存在偏见,认为幼儿玩是浪费时间,是胡闹,从而加以生硬的阻挠和制止,他们认为读书、认字、写字、画画才是正事,才值得孩子们花时间去做。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应该纠正。例如,在科技教育活动“有趣的轮子”中,通过让幼儿参观“轮子展览会”,幼儿自己动手玩各种轮子,摸一摸、捏一捏、看一看、滚一滚、讲一讲,自选一个轮子进行活动,发现圆圆的轮子会滚动。让幼儿骑小车比赛,引导幼儿探索发现轮子转得快,小车跑得快;轮子转得慢,小车跑得慢的规律。在“玩冰”这个科学游戏中,通过让幼儿尝冰棍,摸、看、玩、闻、搬冰等游戏,感知冰的一些特点。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积累了感性认识,获得一些经验,更为以后解决相关问题打下了基础。

教师要善于将教育主题的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幼儿的需求,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让它们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容。幼儿天生好奇,对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学得更加积极主动,能长时间维持学习兴趣并主动进行探究。事实证明,由个别幼儿或小组随机发起的探究活动,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日常活动中,一名孩子偶然发现一只蜗牛以后,和同伴一起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蜗牛生活在哪里?它掉进水里会死吗?蜗牛吃什么?蜗牛有眼睛吗?教师及时捕捉了幼儿这一感兴趣的话题,生成了以“蜗牛”为主题的系列科学教育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又增长了幼儿的见识。

幼儿玩的时候需要动手动脚动嘴,需要眼看耳听鼻嗅,碰到问题需要动脑筋想办法,集体玩的时候会发生纠纷,需要协商解决,这就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尤其是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人际协调能力。这乃是孩子上学和走上社会以后不可或缺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二、做中学

“做中学”就是让每一个幼儿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做中学”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幼儿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用什么使砝码摆动得更快”的实验当中,孩子们事先会想到很多办法,有的说:“改变绳子的长短。”有的说:“绳子的粗细可能影响祛码摆动的快慢。”有的说:“用力推,祛码会摆动得更快些。”还有的说:“祛码的重量可能会影响摆动的快慢。”教师就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看看结果是不是跟刚才预想的一样。孩子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就会全身心投入主题,通过实验发现绳子的长短影响摆动的快慢,而其他的因素如绳子的粗细、用力和不用力结果是一样的。实验结果和想的不一样,孩子们多次地做,亲眼看到才信服。学到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解,而是通过做实验获得,带着得到的经验去学习,会学得更快。

作为幼儿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幼儿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找到绝对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允许幼儿出错,耐心倾听幼儿的每一句话,即使幼儿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幼儿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幼儿,力求真正了解到幼儿的真实想法。例如,孩子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将鸡蛋放入清水中会沉下去,教师又鼓励孩子进一步猜想,如果把鸡蛋放入盐水中,又会怎么样呢?孩子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会沉下去,有的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浮在中间。孩子们还把自己所设想的鸡蛋在盐水里的位置贴在了教师准备的“烧杯”形状的大记录纸上,而后我们并没有马上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说:到底鸡蛋在盐水里会怎样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吧!这样孩子就可以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三、想中学

利用幼儿相互间说议的过程,让幼儿发挥想像,在想像的过程中,在与别人讨论中扩展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要重视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材料、决定操作方法的机会,决定反复操作的次数,独立进行不同维度的感知和思考,建立他所理解的概念,纠正他原有的看法。教师必须为幼儿创造诱导学习的环境和气氛,提供丰富的材料,鼓励幼儿在探索中提出问题,发现并修正错误,丰富和积累经验。教师急于求成与硬教
硬灌都是无济于事的。

例如,在“磁铁”活动中,可分为几步:①发放磁铁,让孩子随便玩,再发放其他材料(铁、塑料等),孩子发现磁铁会吸住铁。②给孩子发放各种各样金属材料,师:“里面有哪些是铁的物质?”孩子会想到用磁铁来吸,进行分辨。结果有个幼儿拿出一个认为是铁的东西,用磁铁去吸,不成功,说:“为什么我不成功,其他人做得很好呢?”他把磁铁反过来试试,还是不行。“是不是因为我,磁铁就没效力啊?也可能磁铁坏了呢?”他就把同伴的磁铁拿来试,还是不行。他说:“我有超人的能力,让磁铁丧失了磁力。”别的小朋友告诉他:“也许你的东西根本不是铁,所以磁铁吸不起来。”通过反复的“思考”“做”“提问题”,用一些实验来证明结论,培养幼儿研究科学的兴趣。如在做“鸡蛋在盐水里会怎样”的实验中,孩子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把熟鸡蛋放在盐水里会怎样?把鸡蛋放在其他水里又会怎样?针对孩子的疑间,我们先让孩子们讨论一下,然后提出建议:把这个问题留到下一次实验来解决!这样无形中又为下次实验设置了悬念,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余地。

四、试中学

幼儿园科学教育应以萌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应克服传统科学教育只重视科学知识传授的弊端。教师应当坚持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的愿望;让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积累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成为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人。教师不光让孩子去做,还要让孩子在尝试中去考虑一些东西,为什么会这样的。如在“弹簧”的主题活动中,可分为几个环节:①提供两把枪,把其中一把枪里的弹簧拿掉,让幼儿比较两把枪,为什么一把可以射,另一把不可以射,通过实验让幼儿知道弹簧的重要性;②利用弹簧做一些小玩具,提供各种各样的弹簧(粗、细、松、紧、大、小……)做成弹簧游戏;③老师提供一些物品,有些有弹簧,有些没有,让幼儿分类;④让幼儿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弹簧。又如,在“制作小轮船”实验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如泡沫、塑料、金属、小布料等分组做实验,做完后放在水里玩,发现有的船沉下去,有的漂得很好,有的浮。教师问“为什么?”幼儿通过多次尝试,了解了通常用金属做的沉下去,用木块、泡沫做的浮上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尝试“想想看,怎样使沉下去的浮上来,浮上来的沉下去?”幼儿就会用泡沫、塑料钻洞或用手压,结果发现泡沫、塑料浮力很大,还是不行,便会试试别的方法,通过动手尝试来解决问题。总之,教师应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尝试的机会,鼓励幼儿探索,引导幼儿主动获得更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经验。

五、用中学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且,只有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及自己相关的人有意义,是自己当前想要了解和知道的东西和解决的问题,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才能发现和感觉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才能保持强烈的对周围生活中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学离幼儿并不遥远,让幼儿进行的科学研究,应该是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而且必须着眼于在一段时间内进行一系列整体性的连贯的研究,这样才能使幼儿循序渐进地加深经验,最终对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有较系统的认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所选取的每个主题的目标,其科学知识点不仅应该是正确、简单、明了、不容置疑的,还要考虑每个年龄班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例如,在“纸”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投放材料,让幼儿对纸的性质、功能、不同纸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行探索,有时候幼儿需要反复探索,才能取得成功。又如,在“空气”教学中,教师收集多种探索性材料,幼儿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用塑料袋找空气,用小瓶装水(观察气泡),户外玩抓空气游戏,观察自行车的气门芯等等。在操作中,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在观察中设疑,在探索活动中解疑,获得与空气有关的经验。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空气找朋友”,帮助幼儿认识空气的特性及生活中对空气的利用,激发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想像、创造,使旧的经验得以重构,从而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试中学、用中学”五类教学法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不是独立分割开来的。把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与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在一日活动中重视运用五类教学法,不断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制造一切可进行随机教育的机会从而开阔幼儿的视野,解放幼儿的手、脑、时间、空间,促使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做更多的探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06
我认为,这道题是考孩子的天性的,先问问他怎么答,这不是一道题,而是培养孩子素质教育的问题,而后,是我们大人了,我们不需要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固定的答案,我们可以引导他像好的方面去回答,比如,为什么幼儿园的老师不喜欢你呢!孩子会怎么回答呢!再比如,你怎么做老师才能喜欢你呢!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告诉孩子具体的怎么做,是叫孩子自己探寻怎么做,做家长的只能是引导,想好的方面去引导,我们不要为他们什么都安排好了,那样以后孩子就没有独立能力了,谢谢 这是我个人观点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0-06
如果可能,可不可以换一所幼儿园呢!或者换换老师什么的!都是一种办法。若是送礼,可以告诉孩子我给老师买了礼物,老师很喜欢,爱屋及乌,所以老师也喜欢你了!或者说,老师最近不听话,想要礼物,我给了她礼物,老师开心了,所以喜欢你啦!
第3个回答  2010-10-06
这个问题是问“如果幼儿园老师不喜欢你,你该怎么办?”作为家长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它要表达的含义,而不是以一个大人的眼光理解什么送礼,因为就像你说的孩子并不懂得大人世界的一套东西。
如果我是家长,我会这样给孩子解释:
宝宝,老师在幼儿园最喜欢表扬怎样的小朋友呀,是不是上课听讲,不讲小话的小朋友,吃饭吃得快的、睡觉睡的好的、懂礼貌的小朋友呢!(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补充)那不喜欢怎样的小朋友呢?上课调皮、不讲卫生的····那宝宝你要怎么做才能让老师表扬你喜欢你呢!(可以引导孩子说一说)
作为一个老师,可能都喜欢乖巧、听话懂事的孩子吧!这本小人书上的问题其实就可以适当的教育宝宝做一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
第4个回答  2010-10-06
要让小朋友想想为什么老师不喜欢自己,是不是自己不够乖,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