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

如题所述

长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接收碎片化知识,我们还有个比较通俗的说法叫玩手机

所以,能把玩手机美化成这样,本制杖佩服你们有才。


那么,是不是我的意思是通过微博、微信就不能接收知识呢。当然不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微博、微信几亿用户,大咖,大牛,资深喷子,老年键盘侠,书虫出来透气,业界大拿也会分享一下人生经验。但除了这些呢,还有营销号、骗子、蛇精病、脑残以及工作室想让你看什么。


我先说缺点,先苦后甜。

缺点一、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那个在传授知识的人,不但耗时巨大还得靠运气。就算找到了,你看别人说的洋洋洒洒,你心里弹幕一排66666,看完感觉自己受益颇深(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别人转文,说看了XXX的文章受益颇深),只是这种受益颇深只像是一时的情绪,更多的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你们的知识应该不在一个层面,而他的知识来源应该不是微博或者微信吧。


缺点二、花花世界,何其精彩。一边是清汤寡水的知识,一边是各种视频搞笑图片国内外大事段子手与大美人齐飞。一不小心就迷失在数据流中,再一不小心你就刷了三个小时手机,除了哈哈哈、哟哟哟、这个可以哦,你晚上还收获什么了?


来人啊。把朕的甜品端上来

好处一:我说下阅读习惯,现在有书的人很多,但是能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却不多。我去看书了,这句话和我去洗澡了,都可以成为别人无法反驳的不再陪聊的借口。前者显的得咱有文化,后者显的咱爱干净。养成阅读习惯,才能从阅读中找到乐趣,而阅读能让你系统的学习,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


好处二:大咖们爱读书有文化,偶尔有感而发,写出来声情并茂,浅显易懂。你不必看一整本书,就能大概了解书是讲什么的,省事!方便!没准别人一两句话就对你的人生有莫大的帮助,没准你自己去看一整本书能对你起到帮助作用还是这一两句话。


不说了,我要去看书了,你们抱好手机,继续刷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17
每天大量的微博,微信,空间,论坛,手机新闻,直播等零碎,简短信息狂轰滥炸。搞的人头昏眼花,四肢乏力。看到的东西也是一知半解,完全不能全面,详尽的认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总是肤浅的停留在事物表面和现象上,根本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比如有人发句牢骚,有人说了半截的话。其余的都是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想去吧。而且长期的刷微博微信也是很浪费时间和精力,各种一知半解的碎片化的内容充斥的屏幕上,你需要阅读筛选有用的,感兴趣的,热点的,关注度高的内容。兴致好再发点感慨评论,一言不合就和网友酱起来了。

真是操碎了心,劳心伤神,得不偿失,但是现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也不能没有这些交流工具。这里可以发声,可以高谈阔论。可以抒发情感,可以消磨时间。可以让你忘记现实的烦恼,徜徉的虚拟的海洋里,自由飘荡。好处是方便,点开就是热点头条,一搜就是海量文字。弊端:就是每个人才疏学浅,不能很好理解、利用这些信息。都不由自主的迷失在这碎片化的世界里。

特别是长期的刷微博、微信,都养成了习惯,根本停不下来。不管忙闲都要抽空来看看,生怕错过了什么。这样就没有更多现实中交流谈心的空余时间。走走站站盯着手机,眼睛视力模糊,手指也不灵便,都快变成残废了。

碎片化内容,只是关于其中一方面,把这些碎片连起来,需要更多内容,最能才能有自己判断能力+想象能力。互联时代的信息碎片,无法让人形成知识谱系;快节奏生活下,像一份快餐,营养价值有限。碎片化可能带来一丝快感,一点轻松。更具体的知识需要更系统的学习。学会高效梳理碎片知识,碎片化时间里组建强大的学习体系。

知识的获取没有捷径,但有多种途径,碎片化时间的系统性利用也可产生不错效果,碎片化意味着不完整,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技巧,日积月累下或许能有一些成效。

日常中,应该注重利用碎片化知识,主动选择并缝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扩展自己的知识空间,并逐渐成为推动学习思维的一部分。学习知识应该为己所用,不能让碎片化只是把你牵制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海量碎片化知识,提高自己知识储备。别让大好青春被白白消耗!

每天都能接触各种有用没用的信息,不论什么方面,都养成快速判断分析能力,记录下有用的,无关的马上舍弃,让碎片丰满起来。“现在无论是吃饭、赶路,还是开会、我们都时刻不忘刷新朋友圈,转发分享、评价点赞,忙得不亦乐乎,分秒不停的吸收那些碎片化,不要多度浪费时间在那些和自己无关的扯蛋的虚假无用内容上,成了人云亦云的哈巴狗,没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终将一事无成,碌碌无为,消磨殆尽。”

信息化时代,我们人精力有限,微信息,碎片化孕育而生,满足了人们快餐式生活节奏。他优势是简单方便快捷,那弊端也是举不胜举啊。牵强附会,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帮助解决。好像简单时效、无须苦读书;浅尝辄止、投机取巧、拿来就用已经成为常态。于是,导致“读书无用论”。网络方便,如果没有深入刻苦钻研,终究是伪专家,假学问。

碎片化知识。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只能一时的乐趣,来去匆匆,不留下更深的印记。碎片时间伤眼睛,产生低头族,焦虑症等太多后遗症。

习惯了浅层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深入剖析,长此以往将有可能弱化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碎片化让自己去迁就知识。被琐碎浪费掉了自己的好人生。

海量碎片化知识,是时代产物,我们要充分利用,别人它的弊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主动出击,去迎合这个时代。
第2个回答  2017-02-22

“碎片化”顾名思义即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由于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发展,才使得碎片化这个词有了新的意义,意思便变成了学到的东西不够系统,不够完整。尤其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致使碎片化的信息更加严重。


其实我个人经常思考的问题并不是碎片化的弊端有多严重,因为碎片化带来的问题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吸收到的知识养分不够完整,样样都懂,样样不精。我个人更多的思考层面是我们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那么多完整的体系。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得到了很多的便利,从前不知道的东西,大家都要问问看书多的人,或者自己翻书查阅,甚至有好多时候你都找不到你想要的这类书,在互联网时代的你需要的只是“百度一下”,当然还可以使用那些微博微信等平台的自媒体服务,进行解惑。


众所周知2015年和2016年是互联网信息创业的爆发年代,不断的自媒体蓬勃而来,给我们这些甚至于“懒”的查百度的人更多了很多的便利。所以我们不是什么专业人士,真的需要那么多系统的东西么?


我们回到信息发展的本身,古人记事的方式刚开始是结绳记事,大事大结,小事小结,但是这样的弊端就是事后除了记得这天有大事情发生,别的都星星点点,后来发明语言,通过语言的传播进行信息的交换,但是这种也有弊端就是每个人因为听到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后面每个人听到的东西都有出入。聪明的人类又将结绳记事和八卦结合在一起发明了文字,文字的发明是整个社会的一大进步,通过文字的记载,使得很多重要的东西都有了出处,将整个事件或者技巧类的东西记载下来,但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别,导致看到理解的东西同样会有很大的出入,直至1839年达盖尔正式发明摄影术,才使得大众的信息图像化,也是自此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一直延续至今,依旧是读图时代,图片使得文字的语言更有了说明性,更直观的表达了难以理解的问题,不过图片一定就没有弊端么?图片的弊端就在于拍摄图片的人和图片编辑,他们通过删选和裁剪将真实的事物以一种图像化的欺骗进行发布,使得大家看到的东西都是经过二次处理的图像,同样你也看不到真实的信息。古人这么致力追求信息的完整型依旧有这么多的漏洞,何况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我们看到听到的只是语言文字图像的结合体,所以他其实也是不完整的,回到问题本身,我们需要那么多的完整的知识吗?我们只是在某方面有需求的时候才进行学习,加上时间的成本这么大,大家只是寻求有用的知识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互联网的最大好处就是将大家分成不同的社群,然后社群里面的人通过即时通讯的手段,让大家方便交流,从而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其实碎片化不是重点,自己能得到想要的知识才是最大的重点,从事物的两面性来看,碎片化的弊端并没有完全制约知识的发展,反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毕竟,我们的需求只是我们想要的!

第3个回答  2017-02-22

微博与微信——如今成为了人们的掌中宝,睡前刷一刷也早已成为我们大多数人的习惯。闭眼之前放手机,睁眼之后摸手机。可以说大多数时间,我们所获得的信息都来源与网络,其中——微博与微信就占了大头。因此我们所获得的信息,大多数是碎片化的,这也符合着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符合社会的潮流。


长期通过微博、微信获得的碎知识虽然丰富着我们的见解,但是也的确会带来很多弊端。


比如,过年期间微信上有个挺火的帖子,大概内容就是最近鱼不能吃了,被感染了很严重的病毒,尤其是草鱼。在当地说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官方出来辟谣了,说是假的,但是我朋友说,无风不起浪,最近还是不要吃了,为了安全起见。


这是个很显而易见的网络弊端——听风就是雨。现在网络安全设施还不完善,微博与微信上人多嘴碎,难以辨别真假。网络安全是一个棘手问题。


其次,微信、微博上绑有很多我们的个人信息,尤其是微信。在阅读时,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链接,一不小心就进了钓鱼网站,唯恐遭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



最重要的是,微信、微博上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娱乐新闻颇多。记得最近和同事谈论的就是关于某女星是否找代孕的一则热帖,原因竟在于是此女星在产后第二天就陪婆婆逛街并没有坐月子。我对此表态是不认同的,完全就是人的嫉妒心理在作祟。



同时,刷微博、微信对我而言,最深的感悟就是占用大量的时间,实际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正比。大多数时间都是浪费在各种娱乐之中。对于真真正在想要学习的人来说,纸制版书籍效果更好,质量更高,纸质书籍由专业的出版社审批后出版,内容更加可靠


更重要的是,我发觉,微信上报道各种新闻“干货”的公众号很少,大多都是一些带有很强烈主观色彩的微信稿,要不就是一些商家的各种商业推销。


微信、微博还有一点完全不同于传统知识获取渠道的就是他们具有评论功能。这其实是一个很便捷、很创新的一个沟通方式,能让传播者很快速的知道受众需求。然而,在我脑海中一想起微博评论就是各路明星粉丝们在评论下面的唇枪舌剑。语言程度恶劣到无下限,甚至还诞生了一个名词叫——“专业黑粉”。有一次,我7岁的弟弟玩儿我的手机,不小心看到了我的微博,正好见识了一群脑残粉疯狂攻击小编讽刺自己爱豆(偶像)的文章,语言之粗俗无比。我弟问我下面的有一句脏话什么意思,让我无语凝噎……



微博、微信,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让我们坐在家里也能最快的了解时事,也拥有能让一些人在一夜间爆红的能力,碎片化的知识符合着我们快节奏的生活。但是,我们必须掌握一些辨别网络信息安全的能力与拥有对事物的判断力。对于某些言论,学会判断是否是真实的评论与报道。切莫跟风,流言终会止于智者。


如果想真正的想学习一些某些专业知识而不是观看心灵鸡汤,专业书籍更值得可靠!

第4个回答  2017-02-27

老实说个人就是比较喜欢逛微博和看微信公众号的东西,觉得可以做知道的点比较多。尤其是微博是相对很公开的平台,参与其中的人群也会很多的。


事实上在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涉及的内容范围真的是比较宽泛的,人文、地理、军事、科技,古今未来。现在的很多的微信公众号都在出一些这类东西,各平台相对的竞争力是比较大的,同时大家都是在利用闲散时间逛微博,刷朋友圈,这个时候大多数人是不喜欢看一些比较深奥和复杂的东西,喜欢简明扼要的东西。同时各大平台都在努力创新,给要表达的内容增添一些趣味性,才能吸引更多人看。所以我们看到的那些碎片化的知识都是比较简单的,没有深究,因为要适应大多数人群。



一般我们看到的标题都是什么让你几张图片看懂某个问题,记得以前看过让你知道什么是英国脱欧,还有什么是五险一金等等,主要就是通过图片的形式,或者说是一些比较有趣的段子来进行说明。都是些基本的认识,不是全面完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人看了只是会觉得自己好像是曾经见到过这个东西,但是并不知道是什么了,就像听说过,但是不能复述出来,相当于只是脑海中过了一遍,没有留下痕迹。
有的时候自己就是觉得通过这些平台可以让自己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久了之后发现好像只是一个心理安慰,因为自己好像不怎么记得那些内容了。


深究自己为什么记不住,是没有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梳理,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比如英国脱欧,脱欧和不脱欧有什么区别,以及为什么要脱欧,还有在这个欧盟里面都有什么成员,可以看一下欧盟相关的介绍。以这个热点新闻为起点,经过资料查找,自己肯定有更深刻的理解。


碎片化的知识可能会让我们满足在表面层,并且习惯的不需要自己的梳理,看到现成的东西,习惯不去追究其根本,看到了果便不再想其因。可能慢慢的我们就只有这些散乱的知识点,我们并不能将他们通过自己的梳理和理解进行串联起来,更别说应用了。


所以看来不是微博、微信等平台的碎片化的知识的问题而是看这些知识的人,碎片化的知识可以看做是一个学习的切入点,我们应该从这个突破口延伸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这才让碎片化的知识起到良好的作用。


这些平台给出的知识点的初衷是好的,就是促使大家去学习,只是我们有的人选择坐享其成,以为已经有鱼吃了,我们有的人却选择追根溯源,让自己知道如何捕鱼,因为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果我们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碎片知识的表层,确实不利于我们发展,我们要以碎片知识为起点,探索其原理、背景和应用等,达到真正把知识装进大脑的目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