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与中国文化有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成语与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以“善”为核心,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道德,我的约束和完善。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至今为人们继承和发扬,在成语中我们能充分体会这一点。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核心,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者爱人”,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家族内部把这种爱延伸到社会,就成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对国家也要有担当,甚至危机时刻可以“为民请命”,“杀身成仁”。 现代社会人们交往的诚信原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待人做事都要“诚心诚意”,“言而有信”,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从古至今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的美德。如果是“背信弃义”必然会到严厉的道德谴责。 勤劳节俭,清正廉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三国的诸葛亮提出要“俭以养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人需自我约束,不贪求太多,才能表现 出“刚正不阿”,才能正己,正心。此外,“厚德载物”“荣辱不惊“天下为公”“不屈不挠”等也能让我们领略崇高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中华美德的精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提炼出的固定短语。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上古时期就已出现。也出自中国文化,上古典籍中大量的妙语警句,经常为人们所征引,久而久之即为成语,如:一日三秋(诗经.采葛),玄之又玄、大同小异(老庄),一钱不值、明目张胆(史记)等;中古著作中一些形式精炼、内涵丰富的语句因屡次被引用而转化为成语,如:闻鸡起舞(晋书),冰清玉洁(曹植·光禄大夫荀侯诔);佛教传入中国,佛经和禅宗语录中也出现了不少成语,如:不二法门,天花乱坠,五体投地,回光返照、叶落归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