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得意弟子颜回有什么缺点

如题所述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单从《论语》记载看,孔门有多位弟子,向孔子请教过“仁”这个问题。孔子的解答,五花八门。大致而言,都是针对各位弟子的具体情况的。
现在,孔子第一得意弟子颜渊向他请教“仁”的问题,孔子如何作答,值得注意。按照情理,它应该是一种高标准、严要求的说法;按照孔子因材施教和指出提问者的问题以期提高的解答套路,它可能反映出颜回的某些缺点。
在孔子看来,想要达到仁的境界,颜回的努力方向是:克己复礼。也就是说,颜回可能在克己复礼方面,做得不够好。
《左传》昭公十二年,“仲尼闻楚灵王事,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据此,“克己复礼”四个字是古语,成语。
在孔子看来,只要一天里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受其影响,归于仁。仁是一种自我追求与自我修养,跟他人没有关系。
“克己复礼”四个字,如何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至少有如下三种不同的说法:一、克服私欲,归于天理;二、约束自己,合乎礼仪;三、“己复礼”,能自身复礼。虽然差别不大,但孰是孰非,难以遽定。
好在,颜回似乎也不太明白孔子所说“克己复礼”的具体含义,接着又向孔子请教“其目”,即具体内容。孔子于是告诉他四句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后来,这四句话被形象化地表现为猴子的四种姿态,叫“四不猴”:一只猴子捂住眼睛,一只猴子堵住耳朵,一只猴子捂住嘴巴,一只猴子双手下垂。
最后,颜回表示,自己虽然不聪明,但愿意按照孔子所说的,努力做到。
朱熹主张,孔子解答弟子提问,常常是针对弟子过失而言的。但是,这里,他却只字不提。清代学者陈澧更是断言:“夫子以此告颜渊,可见告诸贤者,非必因其有失也。”由此进而否定了孔子其他对症下药式的回答。
历来学者,之所以没有人主张此章孔子答颜渊问仁,是对症下药的解答。主要原因大概是:颜渊生前,孔子曾多次对他赞不绝口,将其名列四科十哲之首;死后,享尽哀荣,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祭孔时经常独以颜渊配享,被尊为复圣,等等。也就是说,颜回已经跻身不能随便议论的殿堂神圣人物行列。这样的人,当然是不能有缺点的。
但是,这种为早逝者、贤者、尊者讳的做法,是不足为训的。毕竟,再聪明,好学,他也只是孔子的弟子;既然拜到孔子门下,应该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尚有提高的空间,待改进的缺点;这从颜回对孔子的赞美之词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从孔子解答其他弟子的问仁的具体内容看,他明显是有针对性的。请看:

樊迟问仁,孔子答以“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
士之仁者。” (《卫灵公》)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
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仲弓问仁,颜渊问仁,孔子解答之后,俩人都表示,“请事斯语”(请让我把这句话当做目标去努力)。如果孔子不是针对他们各自的缺点说的,他们有必要这样表态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