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毛利人与欧洲人的矛盾,(原因)

原因

从19世纪中叶以后,毛利人也渐渐掌握了做*意的方法。在海豹皮与鲸油商品的贸易中,欧洲殖民者受到毛利人的排挤,而欧洲人在领土扩张的过程中又侵占了毛利人的领地。
毛利文化的复兴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虽然新西兰的殖民化的过程是通过一种相对较平和的方式实现的,土著毛利人和移民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像其他移民国家那样对抗和激化,但是殖民者对于殖民地人民经济上的掠夺文化上的同化这个根本的目的是不会改变的,在新西兰也是如此。新西兰建国后在对待土著毛利人的政策,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前,《怀唐伊条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毛利人失去大量的土地。在经济掠夺的同时是文化上的强制同化,主要表现在对毛利语的限制。在新西兰的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政府曾规定所有毛利学生均严禁在学校使用毛利语,违者将遭受体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0年。
面对失去土地,失去传统,生活艰难的困境,毛利人的民族意识也在逐渐形成。毛利人与殖民者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长达30年(1843—1872)的战争,史称毛利战争。在此期间,毛利人的反抗遭到了残酷的镇压和屠杀,人口锐减。但是,毛利人一直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1857年开始了毛利国王运动,他们当时选出了一位自己的国王,1858年4月建都,并开始制定法律、设立议会,招募警察部队和选定国旗。实质上这次选举毛利国王的运动是毛利人第一次有组织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标志着毛利人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此后,毛利人为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1942年3万毛利人共同签名要求国会重新重视被长期忽略的《怀唐伊条约》,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呼吁政府重视毛利文化,要求将毛利文列入中小学课程,开设毛利语教师训练班等。在毛利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移民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开始改变过去对毛利人的政策,毛利人的斗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他们的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国会为毛利人设立了东、西、南、北四个席位,并将“怀唐伊日”即每年的2月6日定为建国日。经济上为纠正过去的错误,政府于1975年设立怀唐伊裁判法庭,专门受理毛利人对过去失去土地的申诉,而且法庭的权力可以追朔1900年。法庭成立以来受理了大量的毛利人的上诉,毛利人也争取到了巨额的补偿金,截止1995年毛利人获得了总计1.7亿美元的补偿金。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政府对毛利人政策的改变,开始了一步一步的语言和文化的复兴。第一,新西兰政府把新西兰定位于自己人与毛利人共同组成的两个种族两种文化的国家,承认毛利文化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并且也努力将毛利文化建设成为新西兰的主体文化。第二,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毛利语的地位。1987年通过毛利语言法案。毛利语言法案有以下三个主要内容:将毛利语定为官方语言;任何人都有权利在法律程序中以毛利语发言;成立毛利语委员会负责执行监督毛利语的推行。毛利语言法案赋予毛利官方语言的地位,为毛利语言文化的复兴奠定了基础。第三,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推动毛利语言的发展。其中一些重要的步骤包括:保护毛利事物与价值的运动;1979年开始的社区运动,焦点在毛利族成人对毛利语言的再学习;家庭发展计划,就是以传统的家庭观念去建立医疗照顾的规范,而说毛利语的习惯是其中最根本的;语言巢计划,这是学习毛利语的一种方式,由年龄大的毛利族的家长义务照顾学前的孩童。笔者在新西兰学习期间曾进行过考察,那里的教师都是年龄很大的祖父母,他们的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毛利语。现在新西兰每年都有二、三千的学童入学前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毛利语学习的经历,为他们进入小学及中学继续学习毛利语打下了基础。培养大批毛利语教师。1995年新西兰政府通过了毛利语教师训练方案,制定了3年内训练600名教师的计划。1995年全国已有38所师范学院,将毛利语列为必修的课程。大量师资的培养,为毛利语的教育创造了条件。1976年新西兰全国有123所中学和100所小学教授毛利语,三年后增至170所,小学增至250所,到了90年代,毛利语言学校就已遍布全国。毛利语教育的发展是复兴毛利文化传统的最重要领域。2001年7月24日,毛利语电视台开播,毛利语电视台使用毛利语和英语播出,毛利语电视节目法定的有7个台,毛利语节目在黄金时间对观众播放,每天不少于3个小时。
在毛利文化的复兴过程中,毛利人也越来越关注自身的权利和地位,民族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2005年新西兰大选前毛利人自己的政党毛利党成立,毛利党现在已是一个全国性的政党了,而且毛利党在2005年新西兰全国大选中,形成了同执政的工党相抗衡的力量。 “毛利人已经复苏了”,这是许多新西兰政治评论家的共同看法。同时,毛利的人口近几十年发展的也非常快,新西兰建国时毛利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到5%,而上个世纪60年代毛利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如今毛利的人口已占新西兰全国总人口的15%。

新西兰的土著问题及其走向
新西兰的土著人问题实质就是毛利人的发展问题。近些年来,土著毛利人无论是从地位上还是生活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和提高。土著人同政府的关系同其他移民国家相比也是比较好的。但是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以及毛利人自身的原因,毛利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还处在社会低层,距离真正的当作主,和白人一样拥有平等的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政治上讲,新西兰议会是170多个席位,只有7个席位是毛利人的,这和毛利人的人口及官方宣称的主人地位是极不相称的,而这就使制定法律以及决定国家大事上起主导作用的肯定是白人,体现不了毛利人的意志。下面这组数字还能充分说明毛利人的经济情况:根据资料统计1999~2001年,毛利人失业率是10.8%,而非毛利人失业4.9%。家庭年收入在7万纽币到10万纽币的家庭(在新西兰属高收入家庭),毛利家庭占2%,非毛利家庭占5%,年收入在5万纽币到7万纽币的家庭,毛利家庭占3%,非毛利家庭占6%。在领取政府救济金人当中毛利人占33%,非毛利人占15%。根据1996年统计,50%的毛利人拥有自己的房屋,而72%的非毛利人有自己的房屋。
那么怎样看待新西兰土著毛利人与白人之间的关系,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呢?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发生,一般的来讲,新西兰不会发生大的动荡和分离或分立的局面。从新西兰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到,新西兰殖民地的过程不是通过暴力而是在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下进行的,要在这样一个远离世界其他大陆的“孤岛”上生存,他们之间互相需要,所以毛利人较早在社会生活甚至婚姻上与白人有了密切的联系。《怀唐伊条约》不但是过去,而且一直到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新西兰国家生活,从大的方面规定着毛利人与白人关系发展的趋向。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在新西兰无论哪个民族都不可能形成一个单凭本身力量生存的国家,当然这是我们从发展的趋势上来分析的。要建立一个毛利人和白人和谐共处的新西兰,新西兰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帮助毛利人发展经济,这应该是目前最主要的工作,经济发展的程度制约着民族关系的发展走向,只有帮助毛利人大力发展经济,消除了毛利人白人之间的发展差距,毛利人才会有和白人一样的主人地位,他们也才会从国家利益方面来考虑各种问题,包括现在的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是新西兰毛利人问题的焦点,近年来新西兰历届政府都努力为解决毛利人的土地问题都支付了高额的赔偿。但是一味的赔款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2003年新西兰政府通过了一项海滩及海岸法,内容是将海床及海岸划归为公共区域,以保障一般民众得以自由进入,但此法案遭到了毛利人的激烈反对,原因是根据《怀唐伊条约》,毛利人世代拥有海岸地的领土权,在毛利人的强烈抗议下,政府又提出了一项修正建议案,目前有关此议题的争执仍在进行中。鼓励劳动,鼓励创造,这应该是一个国家的主流,因此新西兰政府需要研究制定更好的鼓励劳动的机制。其次,强化新西兰的国民认同意识,使毛利人同白人之间互相包容产生凝聚力。新西兰政府实行多元文化政策,把新西兰定位于两个民族两种语言并存的社会,多元的实质就是共存,新西兰政府推行这一政策,是为了表示各个不同的人们集团都有平等的权利,体现了重视所有个人和集体有价值的成就。这一政策符合民族平等、尊重民族个性的原则,但是多元文化尽管它超越了同化主义,缓和了民族文化冲突,但并没有消除文化差异与社会平等之间的矛盾,有可能使少数民族固守自己原有的落后文化,失去了一些改善社会地位的机会。当同一民族文化认同发展到一定程度,共同的国家意识可能变得空洞,失去强大的凝聚力。对一个国家来说,在多元基础上需要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国民意识。尤其是在新西兰这样一个土著和外来移民共同组成的国家,更需要强调一种共建共融的思想。强调多元不应忽视统一,对于现阶段的新西兰,在一定意义上说统一比多元更重要。
新西兰的历史就是土著毛利人与白人两种文化、两个民族不断冲突又不断和解的历史。历史提供了土著毛利人与白人共同居住在此的事实根据。150多年的发展使土著毛利人与白人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土著毛利人同白人一起和谐共处,建设美好的新西兰,这既符合两个民族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