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对曹操的真实描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2-27

《三国志》:“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译文:汉末,黄巾起义,汉朝要求各地豪强帮忙对付。人们认为这是因为朝廷腐败,宦官当权。朝廷的大将军何进打算消灭宦官,不用廷尉,而是招各地方军队进京,结果何进被宦官暗杀。袁绍与曹操等何进一派军人起兵消灭宦官,但是宦官挟持皇帝逃跑被凉州来的董卓拦下。

然后董卓入京,掌握大权,废了原来的皇帝,立了汉献帝。袁绍曹操等人逃出京城,集结天下英雄,反对董卓的暴虐。但是天下英雄对于消灭董卓没有兴趣,攻下洛阳以后,就忙着抢地盘,拉兵马,所以称为天下大乱,雄豪并起。

因为袁绍家世好,四世三公,门生遍天下,北方豪杰多附袁绍,州郡蜂起,假绍之名。而袁绍也乘机消灭公孙瓒,兼并了北方的幽、冀、并、青四州之地,兵马达到数十万人,堪称天下最强的军阀。这就是虎视四州,强胜莫敌。

而曹操虽然势力不如袁绍,却懂得重用人才,深谋远虑,把袁绍看不上眼的落难的朝廷君臣给迎接到许都,从此可以借天子的名义来发号施令。这就是运筹演谋,鞭挞宇内。

扩展资料

曹操精于兵法,在统一北方起到了积极作用,黄巾起义之后,东汉解体,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

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历时17年,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