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辛弃疾的一首水调歌头的解释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
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
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
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这词什么意思?听起来很豪迈
搜了很久也没找到解释
请高人指点 最好能详细点

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 ),辛弃疾从福州知府
兼福建安抚使任上被弹劾免官,回到江西铅山他的瓢
泉新居,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再度闲居生活。这首词就
作于闲居瓢泉期间。由词前小序可知,他写这首词是
为了答谢赵昌父(蕃)并兼寄吴子似(绍古)的。吴
子似在此期间曾任铅山县尉。
闲居乡野的辛弃疾,虽然因遭朝中奸臣排挤,报
国无门,鸿图难展,心中怨愤,时常寄情山水,托兴
诗酒,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积极用世的思想仍占
主导地位。他身处江湖之远,仍不忘忧国忧民,希望
能重新得到重用,得以施展自己的才智,实现收复失
地统一国家的理想。从他的这首《水调歌头》词,我
们便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处境。
此词上片以描述梦境为主。起句“我志在寥阔”,
开门见山,直抒胸怀,表现了词人高远的志向和宽宏
的气度,概括全词要旨。为有寥阔之志,自然有“梦
登天”之举。“畴昔梦登天”句,借用了屈原《九章·
惜诵》中“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之意。他
感到现实中难以施展他的才干,他要到广漠宇宙去寻
找他的理想境界。“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两句,
乃是全词思想的主干。“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
词人在梦幻中飞上青天,首先来到月宫,尽情地赏玩
明月。他在这里抚摸着洁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离
的幻境之中,不知不觉人间已过了千年之久。接着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春山赤壁,相约上高寒。”数
句,描写的是作者与高贤们同上天宫的梦境。“有客”
指作者的好友赵昌父。由词序可知,赵昌父曾用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韵作词“叙太白、东坡
事”寄作者,并在词中对作者大加赞美。这首词是为
答谢赵昌父而作,自然应有回敬之词。赵昌父是江西
玉山人,距铅山不远,是词人闲居瓢泉时的好友。他
奉祠家居,不求仕进,饮酒作诗,气度不凡,世人以
为有陶靖节之风。这里作者以“骖鸾并凤”来赞美他,
意思是他德高道深,理应羽化登仙。这里的青山、赤
壁系指李白、苏轼,因为李白墓在当涂之青山西北,
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赵昌父驾着鸾凤霞
举飞升,在彩云间与先贤李太白、苏东坡相遇,于是
他们同作者共约到天宫去遨游。作者在这里把赵昌父、
李白、苏轼誉为“三贤”。作者这样写,也有自谦的
意思,下一句“我亦虱其间”就是把这层意思直接表
达了出来,意思是:在您和先贤们高会的时候,我不
过是滥竽充数地置身其间罢了。在现实生活中,词人
感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不愿
与那些投降派的官僚同流合污,所以只好到梦境中去
会见他理想中的人物。在这里,作者把自己与朋友,
古代圣贤置身于高寒广漠的天宇,用北斗当酒杯痛饮
着天上的美酒,充分表达了其豪放的一面。
词的下片继续描写梦境。词人在梦幻中无忧无虑
地畅游太空,内心充满激情,不禁小声歌唱起来。“神
甚放,形则眠”一句,从字面意思看,是说身体虽然
清静无为,好象在睡眠,但精神还是奔放旷达的。这
是作者在闲居生活中积极用世的自白。他被迫再次闲
居后,表面看来安静闲适,但他心中时刻不忘报国之
志。“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化用贾谊《惜
誓》中“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
地之圜方”。把自己比作搏击长空、一再高举的鸿鹄,
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接着,词人从梦境中回到现
实。词人在梦境里可以纵横驰骋,可是一旦梦觉,回
到现实生活中,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不能不使他感
到怅惘,并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世间不能尽如人意的
事情会有那么多呢?这里的“亏全”是以月亮的圆缺
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主要说的是“亏”的方面。词
人在这里以梦境与“梦觉”相对照,揭示了自己的远
大抱负同社会现实的矛盾。在这发问中表现出对现实
的不满,抒发人事难全的感慨,这发问也是一个有着
雄才大略、满腹经纶的老将对于怀才不遇、报国无路
提出的强烈抗议。
词的结语“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觉得来得
有些突然。前面说的全是梦境以及梦觉后的惆怅,可
是结语却一语宕开,表现出“美人娟娟隔秋水”(杜
甫《寄韩谏议》)的惋惜之情。但是如果稍加思索,
读者也不难明白,这是在前面几层意思的基础上生发
出来的感想。这里的“美人”指他的好友吴子似。这
一句表面看来只是对吴子似的思念,实际上主要还是
抒发“谁识稼轩心事”(《水龙吟·再题瓢泉》)的苦
闷心情。
这首词在艺术特征上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
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征,而以
梦幻的形式表现其理想则是浪漫主义传统的创作方法。
辛弃疾成功地运用这一传统手法,使其崇高理想在这
首词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它跌宕起伏,忽而天上,忽
而人世,驰骋奔逸,狂放不羁,洋溢着豪迈的激情。
它充满瑰丽丰富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摩挲素
月”、“骖鸾并凤”、“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圆”等
名句,都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美丽光辉,显现出光彩夺
目的浪漫主义色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20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词 牌 名。 相 传 隋炀帝 在 开 凿 大 运 河 时, 曾 制 《水 调 歌》, 唐

代发展为大曲, “歌 头”就是大曲中 的 开 头 部 分。 此 调 又

名《中 秋 歌》、《元 会 曲》、 《凯 歌》 等, 双 调, 九 十 五 字, 以 平

声 韵 为 多, 也 有 用 仄 声 韵 和平 仄 混 用 的。

+||-|,

+||—○。

+-+|-|,

+||-○。

+|--+|,

+|--+|,

+||-○。

+||--,

+||-○。

+++,

++|,

|-○。

+-+|,

-+-||-○。

+|--+|,

+|--+|,

+||-○。

+|+-|,

+||-○。

水调歌头1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水调歌头2

作者:苏轼

快哉亭作1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2。长记平山堂上3,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4。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5。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6。堪笑兰台公子7,未解庄生天籁8,刚道有雌雄9。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10。

全部注释

1.快哉亭,在黄州。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题一作《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张偓佺,即张梦得。

2.湿青红,青红指油漆之色,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色泽鲜明。

3.平山堂,见《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注。

4.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按:"山色"句本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5. 谓江水广阔,明净如镜,倒映出两岸碧绿的山峰。

6. 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舟上船夫。郑谷《淮上渔者》"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7. 兰台公子,指宋玉,他曾任兰台令。

8. 庄生天籁,《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 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庄子谓天籁乃发于自然的声响,此借指风。

9.宋玉随侍楚王游兰台之宫时,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及"庶人之雌风"(见宋玉《风赋》)。刚道,硬说。上三句谓宋玉不明白庄子天籁自然的道理,强把风分为"雄风"与"雌风"。

10. 浩然气,《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快哉风,《风赋》:"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此二句谓只要胸有"浩然之气",就能享此"快哉风",并无"大王"、"庶人"各享"雄风"、 "雌风"之别。

此词写于元丰六年(1083),写得豪放而飘逸,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之一。

落笔两句,即展现出落日时分,水天相接,苍茫阔远的景致。然后再折回写新亭初建,本是张梦得建亭,苏轼游赏,这里却反客为主,谓"为我新建",豪爽而幽默。下面不再正面描写快哉亭风光,而是回忆当年在平山堂上之所见,以迷蒙虚景侧面映衬当前的实景,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胜景联系在一起,扩阔了词的时间、空间。

下片又回到眼前,前三句为静景,写江水之澄静。"忽然浪起"与前文恰成对比,写入一位在波涛中搏击风浪的老船夫,隐有自喻之意,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关于"风"的议论。"堪笑"以下五句,显现了词人坦荡的胸襟。

全词大开大合,有静有动,有眼前实景,有回忆虚境,有形象的描绘,又有精彩的议论,行文酣畅淋漓,正如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所云:"此等句法,使作者稍稍矜才使气,便流粗豪一派。妙能写景中人,用生出无限情思。"

水调歌头3

作者: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者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1。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2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3,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4,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5,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6,千里不留行7。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8,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9,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10。

全部注释

1.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2.苏轼友人,名章楶。

3.檃括,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词的檃括是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宋人常有此类作品。

4.昵昵,象声词,形容言辞亲切。

5.尔汝,互相以你我相称,表示亲近,犹言"卿卿我我"。

6.一鼓,《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填然,击鼓声。《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7.《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司马彪曰:"十步与一人相击,辄杀之,故千里不留于行也。"

8.跻攀,犹攀登。

9.冰炭,《盐铁论》:"冰炭不同器,日月不并明。"本指两种不可相容之物。《庄子·人间世》郭象注:"人患虽去,然喜惧战于胸中,固已结冰炭于五脏矣。"此谓颖师的音乐,使听者悲喜交战。

10.刘长卿《赴巴南书情寄故人》:"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

此词大约作于元佑二年(1087),乃檃括韩愈《听颖师弹琴》一诗而成。除了这首《水调歌头》以外,苏轼还曾将陶渊明《归去来辞》、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以至他自己的《红梅》诗等作品檃括成词。

檃括词实质上是 "新瓶装旧酒",内容虽为现成,仍属一种再创作。若原来的作品又是名作,珠玉在前,要不落抄袭之讥,非有良工之巧,实为难能。苏轼此词,巧妙地增减、变换字句,以适应词的结构、格律,亦有意无意间融入自身感慨,因而具备独特的艺术韵味,实不逊于原作。

韩愈原诗写了五个音乐片断:前三个通过联想,以形象描写不同风格的音乐,从开始的轻柔旖旎,瞬间变为雄壮高扬,然后归于悠扬致远;后两个则是音乐本身的对比:其一是同一时间内,繁音细响与清越之声之对比,其一是不同时间内,音乐之抑扬起伏。每个片断都用了两句诗,甚具整饬跌宕之美。苏轼完全保留了原诗的这方面内容,而将描写风格的三个片断置于上片,描写音乐对比的放在下片。同时按词之体制,对词句进行伸缩改换,增加宛转流畅之风味。

对前两个音乐片断,苏词均将韩诗的简单概括扩展为一个细致的场景。写乐声温柔婉转,增加"灯火夜微明","弹指泪和声",将儿女之态,描写得更为细腻动人。写乐声慷慨激昂,加入"一鼓作气"、"千里不留行",使勇士形象更为一往无前。从而使截然不同的音乐之间的情绪对比更为鲜明。而后乐声从激昂变为悠远,苏词以"回首暮云远"衔接,让人联想起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之将士。则"回首"者,或即为前文之"轩昂勇士",使原本各自独立的音乐片断间有了内在的联系。

下片前半段写音乐对比,苏轼虽然同用韩愈的比喻,却不为人注意地改换了原诗的表述:韩诗以孤凤突出清扬的乐声,苏轼却以凤凰不鸣,写出"留白"的特殊效果。韩诗以"一落千丈强"突出音乐前后高低对比的突兀,苏轼却以"一落百寻轻"写出从高低转换之间的飘逸自在,更有余音袅袅之感。

最后直抒听者的感受,苏轼略去了韩诗中"嗟余"几句,直接以"烦子指间风雨"总上启下,形象而简捷。"无泪与君倾"比"湿衣泪滂滂"更进一步,作者此时肠中之郁结,比泪下滂沱更为不堪。

水调歌头(盟鸥)4

作者: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2。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3。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4笑汝痴计5,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6,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全部注释

1.盟鸥:《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后以"狎鸥"指隐逸。

2.翠奁:绿色的镜匣,这里代指镜子。

3."凡我"三句戏拟古代会盟用辞,《左传·僖公九年》:"齐侯盟诸侯于葵丘,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又黄庭笺《登快阁诗》有"此心吾与白鸥盟"。莫相猜:张耒《观鱼亭呈陈公度》有"近人鸥鹭不相猜"。

4."窥鱼":张守《汴上雨霁》有"柳陂浓浅鹭窥鱼"。

5."痴计":黄庭坚《跋李伯时憩寂图》有"谁当作此痴计"。

6.畴昔:往昔。

此词作于淳熙九年,稼轩被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词题"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但实际所写并非闲适情趣。

上阕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表达了词人摆脱官场后的宁静心情,但宁静中又流露几分孤寂,试想曾"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沙场将帅,如今却只能终日与鸥鸟为伍,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妙在词中表面却与"愁"字无涉,全用轻松之笔出之,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下阕看似娓娓抒怀,然而其语愈缓,其意愈切,天地之在,知音而在?情何以堪!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细玩此作,确有"不言言之"之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