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4-04-27
所谓言传不如身教。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样的言行举止,自己必须首先要做到。有不足,应该自我检讨,这并不会降低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我经常在有过失或者孩子指出错误时,认真检讨,并保证不再犯。我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1.在学习中,没有父子,只有朋友、同学。因为学无止境,所以我也要学。 2.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允许犯错误,但是不允许犯两次同样的错误。否则,就要受处罚。 3.不论孩子有什么问题,都给予正面回答。不会的告诉孩子等找到资料再告诉他。 4.赞赏孩子,即使孩子错了,也要赞叹其中的好处,而后,委婉地教孩子什么是正确的做法。 我日常就是这么做的,还好,至少孩子听我的。建议做父母的都要求孩子背诵“弟子规” 一个故事: 一天,我对儿子说,因为他答应的没有做到,说话不算话,所以要惩罚他。 儿子说,是妈妈先说话不算话,我学妈妈的。 把我老婆气得直哭:我什么时候这样了,那次是和你开玩笑啊,我这么供你…… 我制止了老婆,对儿子说:你还小,不能分辨玩笑和现实,没有关系。但是,你不能忘记“弟子规”说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束己。”妈妈做得不对,你知道错的,就不能学。 孩子低头认错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2-04
家庭是启蒙教育的第一站。个体社会化的第一步,是在家庭里通过父母来实现的。作为家长,应从哪些方面对幼儿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呢?普遍认为,幼儿家庭素质教育有以下目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其中,“体、智、德、美、劳”早已作为全面发展的标准被提出来,而心理素质则是一个较新的、反映时代需要的课题,它包括情感、意志、个性、健全人格等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心理素质各方面能否和谐发展将比智能水平的高低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成功。下面就幼儿家庭心理素质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 重视幼儿自我价值感的培养。
自尊、自信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标志,培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是培养幼儿健康个性的关键。那么,培养幼儿自我价值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幼儿获得他们可能掌握的能力。这就要求家长对幼儿要有一个恰当的期望值。我们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幼儿经过努力便能达到的。另外,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设计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成人一定要耐心地让幼儿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动,切不可加以干涉或包办代替,那会让幼儿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体验。
其次,对儿童的言行提出适度的评价,及时定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以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去接纳儿童的各种行为。家长不要吝啬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因为,成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自我评价。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要教幼儿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让幼儿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加以调整、改进。
二、 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自主性。
自立意识和自主性就是指人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并力求自己寻求解决的行为方式。
目前,自立、自主的品质对于在过份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来说是一个难题。家长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有意识地改变观念,减少对孩子们的溺爱与迁就,从小培养孩了的独立生活能力,给孩子更多自多锻炼、自我服务的机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依附,提高孩子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这将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其次,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养观。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注重给孩子自主权,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并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一定的责任,允许孩子取得主动并且负起与年龄相适的责任。
三、 对幼儿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从小锻炼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
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已逐渐兴起。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普遍认为,对待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因难中学来的。家长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孩子在因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并通过家庭中宽松氛围营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杨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客观、宽容、忍耐及和谐的心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与自信。
四、 培养幼儿的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家长需从小对幼儿进行平等竞争意识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赶超精神和自强不息意识,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这就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各种竞争,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心态,让这会争取机会去表现自己的能力。
五、 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交能力及合群、协作的素质。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通过协作去完成,这就必须让儿童从小就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家长可引导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与协作。
第3个回答 2014-04-27
在孩子没有上学期间,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应对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独立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对孩子每点进步要多鼓励,不要吝啬你的夸奖,也即赏识教育;再者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做好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同时,要与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和环境,多沟通,掌握孩子的成长变化包括心理变化。孩子上学后,要与学校建立起一个沟通渠道,与老师一起做好辅助教育工作,如督促学生学习,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管教孩子不要管得太紧,但也不能管得太松,同时也是孩子的监护人,搞好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保护,孩子有了一个健康的心理、身体,对学习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第4个回答 2014-04-27
在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个体心理发展八阶段中的“童年期”,此时期的孩子无论身体、心理包括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在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正因为这样,家长与教师都因该抓住这个关键点,借此来培养学生除学习以外的个人兴趣及特长。此时的学生虽然对这一分支学业表现不出浓厚的兴趣,但无论从记忆和学习能力而言,都会对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也有一些望子成龙心切过急的家长,早早的让孩子接受多元化教育,学习各种各样的兴趣特长,致使学生分不出学习的主次,忽略了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教育模式逐渐走向畸形。 九岁的孩子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没有发展成熟。很多的知识还没接触过。一些知识上的专用术语全靠死记硬背,完全不理解其真正的意思及作用。至于为什么要学习,有时候他们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话语中没有自己的一点兴趣,完全被父母左右其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家长,我只能鼓励和教育孩子热爱并学好课程,因为家长的心切我能理解。但在此,我仍期望社会各界关注并理解儿童时期孩子的发展,遵循教育模式的规律,成才心切可以理解,可家长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呢? 成材需要的是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不是家长强加于此的期望值。 让我们共同关注儿童的教育问题,为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