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说故事:“年”怪的传说

如题所述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在“年”怪的传说中,有5种说法流传较广,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年”怪的传说之一:“年”兽🌷✨

传说在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便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据说年兽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嗷叫时发出“年年”的声音,故名年兽。

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年兽,应该是由野兽演变而来。因为从时间看,“过年"都是冬末春初,大雪封山封路。人类已懂得保存食物,抵御严寒、集中生活,可野兽只能冒险下山吃人。人类发展到后来,有年、月日及公元纪年了,可环境却很少改变,野兽照样在冬末春初下山吃人。随着一代代人口口相传及当时“文人”的加工,于是“年兽”出现了。


✨🌷“年”怪的传说之二:守岁熬年🌷✨

还有一个传说为“守岁熬年”。这也是人们最常听说的一个传说,每到除夕之夜,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年”怪的传说之三:“夕”兽🌷✨

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当大雪封山,夕聚会到附近祸害乡邻找食物,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年,村子人在准备避难时,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饿晕在路边的孩子,并带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诉孩子,夕追到这,看到人们在伐竹就匆忙走了。孩子一思索,告诉大家,他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回家后各家的门一块红布。  

夕再次来袭,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让村民往火里扔碎竹节,可大家因为害怕,都僵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夕被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但是那个救了村庄的聪明孩子却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


✨🌷“年”怪的传说之四:“年”除“夕”🌷✨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被称作“夕”的怪兽,每年的年关将至,“夕”总是要出来都要吃人,就连“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都拿“夕”没办法,这个字很长的名号是谁呢,这个是玉皇大帝封的,就是老百姓家家户户供奉的“灶王爷”!

这个叫做“夕”的怪兽一到年底就出来作乱,祸害百姓,于是上天派下来的监督员,我们的一家之长灶王爷回报天庭,天庭就派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兽。这个叫做“年”的神兽神通广大,法力高强,挥舞红色的绸子,并将竹竿放在火中,烧得噼里啪啦的作响,吓跑了夕兽。最终消灭了夕兽!

而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也不是腊月的最后一天,百姓们为了感激和纪念年兽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兽,就把农历每年十二月,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称作“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夕兽被消灭后,百姓们希望家家户户都有年兽手中的红色丝绸和噼里啪啦作响的竹竿,于是红色丝绸和放在火中烧的噼里啪啦作响的竹竿,慢慢的,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色对联和鞭炮。起到震慑和辟邪的作用!


✨🌷“年”怪的传说之五:“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它专门害人,特别喜欢吃漂亮的女孩。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他还有一条非常厉害的猎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带着猎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都没找到。

原来,“夕”只在腊月三十的晚上出来害人,平时都见不到它的踪影,也没人知道它住在哪儿。七郎找“夕”找了一年,又到了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准备过年,他心想:“这个镇子大,女孩也多,说不定夕会来这里,我就在这里等它。”它告诉镇上的人们:“夕最怕响声了,大家晚上不要睡觉,找一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身边,一旦发现“夕”就使劲敲,到时我去把夕除掉。”

到了晚上,“夕”果然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窜,结果被七郎看见了。猎狗一口咬住“夕”的后腿,七郎趁机开弓猛射,终于把“夕”给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鞭炮,以此来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当然,这些只是传说,但从这些条理清晰,有章可循的的传说,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在古代农耕社会,百姓对大自然的畏惧,把畏惧高度抽象化,但又告诉我们,在畏惧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永“惩恶扬善”的神话传说祈祷上天能风调雨顺,让百姓安居乐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16
赵公镇宅(绵竹年画)
关于年节的形成有许多传说,其中之一便是“年”怪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年”怪每逢年终岁末都来村里吃人。后来,人们偶然发现“年”怪害怕火光、红色和爆竹声。为了吓跑“年”怪,在年终岁末人们都要放爆竹、挂红灯、点燃火堆,使“年”怪不敢前来。此法果然奏效,“年”怪真就再也没有出现,人们顺利度过“年”关。从此,过年挂红灯、放爆竹成为固定的习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