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偏义复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0

1. 古文中什么是偏义复词

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文言实词绝大多部分具有多义性,有些实词古今意义已发生变化,古字通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现代汉语双音词占优势,再有的就是复词偏义现象。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一般不包括骈文。

在1954年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的骈俪文已经盛行于世,其文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作为文章的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

2. 高中文言文多义词

相:

相见常日稀(互相)

还必相迎娶 (亲自)

及时相遣归(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我”。)

好自相扶将(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他”。)

儿已薄禄相(相貌)

管仲相齐(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 )

恨:

此恨绵绵无绝期(遗憾;后悔)

恨恨那可论(气忿的样子)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遗憾;后悔)

不知戒,后必有恨(遗憾)

商女不知亡国恨(怀恨在心,怨恨)

谢:

阿母谢媒人(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秦王恐其破璧,乃致谢(认错,道歉)

谢家来贵门(告辞;告别 )

使君谢罗敷(告诉)

多谢后世人(告诉,告诫)

及花之既谢(衰败,衰落)

适: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到)

始适还家门(回(被休的委婉说法))

处分适兄意(顺从,适合)

少无适俗韵(符合,适合)

向晚意不适(舒适,满足)

适得府书君(刚刚;方才)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正好,恰好)

3. 偏义复词 知识讲解 什么是“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作陪衬。

如口语中:“有个好歹”(“好”“歹”相反,偏在“歹”),“吉凶未卜”(偏在“凶”),“不计得失”(偏在“失”),“听听动静”(偏在“动”)。在语文课本中出现很多,如:“昼夜勤作息”(偏在“作”)(《孔雀东南飞》)“勤心养公姥”(偏在“姥”)(同上)“我有亲父兄”(偏在“兄”)(同上)“其日牛马嘶”(偏在“马”)(同上)“世上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偏在“饥”)(《论积贮疏》)“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在“深”)(《石钟山记》)“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在“入”)(《鸿门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在“存”)(《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在“异”)(同上)“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偏在“害”(《〈指南录〉后序》)判断是否是偏义复词以及偏向哪一个词。

要联系上下文来分析。如“勤心养公姥”,课文中只提到阿母,便是偏向“姥”;“我有亲父兄”,课文中写到刘兄逼婚,而只字未提其父,便是偏向“兄”。

再看下面两例:“夫击饔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史记?李斯列传》)“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芙蕖》)两句中的“耳目”都是偏义复词。前一偏在“耳”上,后一偏在“目”上。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一切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都是偏义复词。有时即使是同样的两个词,用在这里是偏义复词,用在别的地方也许就不是。

如:“冀缓急或可救助”(《谭嗣同》)“故盐铁均输,可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盐铁论?本义》)两例中都有“缓急”,但前一是偏义复词,指危急的时候;而后一却是一并列词组,指物资的过剩和紧缺,即有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