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县长父亲》获征文一等奖后遭删除,如何从文学角度分析这一文章水平?

如题所述

据报道,该文因取名与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我的区长父亲作品名类似,引发部分网友嘲讽。随后作协删除了获奖信息和链接。要是真的廉洁征文还拼背景,那才叫滑天下之大稽,甚至会载入史册。所以可能性只有一种显眼的标题,反转的内容。

一、获得一等奖
其实是可以的大家不必对此冷嘲热讽!可能有人会觉得这篇文章辞藻不够华丽,但是我个人并不喜欢华丽的辞藻
我更喜欢真情流露就好像下面这篇文章乍看题目,我以为是和我的区长父亲一样点进去读下来才发现刚刚的我真是个睿智这篇文章在我看来,不仅应该发表,更应该上到语文教材里。你看什么叫只要立场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说回这件事文章质量怎样先不说,我假设作者的作品是经得起考验的,是好作品。

可评委会居然不敢为自己评选出来的作品接受群众意见连被群众看一眼都慌,那你这个立场不能算经得起考验。文联回应我的县长父亲征文:评选合规作家协会公布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其中我的县长父亲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

二、换句话说,主办方选这篇文章做标杆,看中的就是标题党加真内容。我觉得主办方这个目的已经实现了。
标题党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显眼的标题下灌水的内容读了那才叫失望,对读者的伤害直接加倍。但更多网友认为这篇作品和电影情节不同,不应被嘲讽,也不该被删除。

文联工作人员回应周刊,作协属于民间组织,是社会团体,其表示该征文活动评选本身肯定合规。 对于德州作协删除获奖名单一事,该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截至发稿,多次致电德州作协均未获回应。你们姊妹五个,看谁有出息懂他识货这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若没有,这就是废纸一堆。我认为文章的主题非常契合征文的主题而且从文章内容来看,写得有血有肉扎实细致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县长父亲的清廉,同样也看到了一个家风的传承,
而且在文笔上也较为流畅较为生动,虽然文章体裁是散文,但仍然力压群雄,获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三、但是作协的做法就让人挺匪夷所思的 ,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地回应争议呢?既然公开评比得了一等奖,而且做了个公示为什么就莫名其妙的删除了呢这样的好干部,这样的好文章,为什么就不能旗帜鲜明的给大家做一个说明呢?这种把驼鸟式的方式,既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也是缺乏
担当的表现。

那么这篇文章还是不是一等奖呢既然推行信息公开,那就要堂堂正正的去做。不要在背后搞这种小动作更不要形成所谓的潜规则。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建国之后出现的这几批好干部,真的是共和国的脊梁,一心一意为我国的经济恢复以及民众生活奋斗着。三四年前吧具体我也忘了,啥叫过度化呢但是你如果拉开他的时间线,认真看看他的回答或者动态,会发现大部分是喜欢下定论式表达,空喊口号,但是认真讨论又说不
出有建设性的观点,最终不停的啊对对对再加i表情,仿佛在啊对对对和表情中找到了不可辩驳的真理,直接宣布他获得了这场讨论的胜利。

四、比如这个文章,但凡看过文章,大概率都不会喷来喷去,可是只要看过夏洛特烦恼,听说过我的区长父亲这部旷世神作,那么就不妨碍这样一位朋友迫不及待的成为守护廉洁的网络喷神。

这种不论内容,不论来源,不论结果,只论屁股坐在哪的行为,真的会将网络二极管化。
当然,我普通人一个有什么资格说别人呢只能说每每看到这样的伟大朋友,我通常是保持敬意,并提醒自己不要成为这样的人就好。因为以前我往往会跟他们讲道理后来发现人家就不在道理,要的就是道德守护神的快感,还是不辨是非的那种。所以这一年来我学会了拉黑啊世界都明亮了。回到这篇文章,有没有那么好,我个人觉得是没有。但是有没有借机炫耀,那显然更没有。甚至略微流水账的表达方式更显了语言的平实。能不能获奖那应该交给当地决定。但至少这篇文章不应该成为被抨击的靶子。

这篇文章, 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内容紧扣主题廉洁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能带我们回到那个艰苦岁月那个时代的人为了新中国,真的付出太多太多了,如果没有这些人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新时代。作者也通过对父亲对小家的描写,再到父亲对大家的处理。让人知道了一个父亲的更多细节。 就是有些朋友说话说不了正常的话,要么极度夸张,要么每句话都充满嘲讽,要么啊对对对然后对待任何事情,不查其源头也不做任何搜索,上来就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25

德州市作家协会发起了一个主题为“廉洁文化”的作品征文大赛,获得第一名的是《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名单发布后,引起了热议。

这篇作品的标题撞梗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袁华获奖作品《我的区长父亲》,被网友质疑评选的公平性。随后德州市作协会讲获奖信息删除,并回应评选活动是合规的。

电影《夏洛特烦恼》桥段

这实在是闹了一个大乌龙,从文学角度去分析《我的县长父亲》,得第一名是实至名归。

作者于忠东是一名银行退休干部,她笔下的父亲,诚恳、朴实、任劳任怨,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

面对大嫂想走后门当县长的接班人时,父亲严词拒绝:“我是党的人,违反政策的事咱不能做!”二哥退伍后,靠父亲的职位,稍微变通下可以安排二哥进事业单位,但父亲毫不犹豫将二哥分到了化肥厂……

父亲的日记本

除此之外,水利局组向父亲打报告,要求当县长的父亲为当临时工的堂哥转正,但因为上级没有相关政策,父亲拒绝审批,他说:“权利是人民给的,没有政策规定的事,咱不能做。”

一个个鲜明的事实摆在眼前,作者的县长父亲毫无疑问是一个廉洁的人,他从不利用私权为自己谋利益,也不会让子女走后门。

文章是符合征文要求的,作者用第一人称讲述父亲的故事,文笔朴实,没有用过多的写作技巧,却将县长父亲的鲜活形象竖立在读者心中。

帮忙秋收的父亲

不仅如此,作者发烧生病时,父亲在忙着百姓的秋收秋种;珍宝岛事件发生后,父亲先后将大哥、二哥送去参军;禹城大涝,父亲顶着不舒服的身子在村子里视察,研究抗涝救灾的方法……

仅仅用“廉洁”一词赞扬父亲,显然格局小了。父亲更像是那个年代共产党人的缩影,为大家而舍小家,在建设新中国的道路上义无反顾,鞠躬尽瘁。

整篇文章说不上多出彩,好胜在文笔朴实、情感真挚。一个把一生都奉献给人民的人,值得我们尊敬。

第2个回答  2022-09-23

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从生活角度;此文章都不愧为【廉洁文化】的称号!

写作投稿的初衷就是不想让老爷子写了一辈子的日记当废纸卖了,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传承下去。

获奖


【权力是人民给的】

    我就佩服这句话。看过了那么多优秀的文章,听说过那么多真人真事。在《我的县长父亲》中,好像得到了整合一般,我了解了一个好干部、一种国家脊梁精神;他不仅是好干部,也具有高尚纯洁的品德。廉洁二字也只能给他自身的光辉加上一丝点缀
    作者通过题目就明确告诉大家父亲的身份是县长,但是最重要的是作为县长扛再肩头那无比沉重的责任。通过129本工作日志和从小听父亲讲述故事,作者还原了当时工作环境的艰难,真真切切的反应出了身为一名干部,于忠明的认真工作、一心为民的态度

    他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给他们、我们留下了这宝贵的精神食粮。

工作日志


【父亲就是这样的“一根筋”】

    尽管一生几起几落,也改变不了他是一根筋的事实。在他五十九载的人生旅途中,当过县长,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直接反映这一定是一个受群众爱戴的好干部。

    文中称,七十多年前,禹城80万亩耕地中,盐碱地有三十多万亩。于志明在当县长的时候,日志中出现的频率最多的就是种树、打井、抗旱、改碱等字眼他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改变盐碱地、沙土窝,让庄稼多产、高产,让老百姓吃上饭。如此直观的记录,不仅仅是于忠明一个人的想法;更是全中国上上下下全体人民共同的心声

共同努力


这是一篇因为题目和乱用网络梗而被错怪的好文章,真真实实的情感流露。只有认真读完这篇文章,我们才能够懂得于忠明县长,是个如假包换的廉洁干部!他值得大家尊敬

事实真相

第3个回答  2022-09-25

第一印象:内容感人,文笔比较薄弱。

从我的角度看,这里边写的素材,太容易经过重洗组合,外加修辞手法,变得更“动人”的。

不过我又想起来之前海清说过的话,大概意思是:普通人不会演戏,但是她演她自己,是没问题的。演员可以演任何人,可是在这种演自己的业余演员面前,会被比下去。因为一个是真品,一个是赝品。

一样的道理。

她这文要是赢了,我不会讲什么,因为一个苦日子里的老县长的子女,讲述自己父亲的故事,本来就很动人。


然后我又瞄了一眼作者的背景。

退休员工,女性,年龄已经六十岁了。她原文有一万多字,发表的是缩减版的,这也就能解释了她的这个文看上去有点不连贯,更像是人物通讯稿而不太像散文的原因。

我妈五十多,国企员工。

解放前她算地主家子女,刚解放我家都被斗垮了,解放后吃过大锅饭,下乡八年,但是依然非常的爱国敬业。

她觉得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当地主家的小姐,日子还好。

每天看新闻联播,说要我认真工作,说她人生最大的职业污点,就是有一次给人算错了工资,给人发了两遍工资,多收工资的员工还不承认,在单位里闹了个不算小的风波;次要的污点,是有一次对不住账目,错了一分钱,她没办法让整个部门做核算,给大家累的不轻。

警告我工作里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要惹事,做了就好好做,特别是拿了钱不能对不起人家的钱。

我不少答案都吐槽过我妈作妖病娇,但是职业素养上,我一直很佩服我妈,这点我是敬爱的。

那两代人多数人是有赤子之心的,特别是体制内的,单位里的。

所以,这样的作者,这样的背景,讲的这样的人物故事。

就真的是朴素的不能再朴素了,真实的不能再真实了。


如果加文笔,添辞藻,反倒不好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