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革命家,秦惠文王为什么要杀商鞅?

如题所述

因为公子虔告发商鞅要谋反,所以秦惠文王杀了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以后太子赢驷继承了皇位,也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继位以后公子虔等人告发了商鞅,说商鞅想要谋反,于是秦惠文王下令捉拿商鞅。

商鞅得到消息以后逃亡到了边关,准备在一间客舍里面留宿,但是客舍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商鞅又没有凭证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

于是客舍主人告诉了商鞅的商君之法,如果留宿没有凭证的客人是要被治以重罪的,商鞅无奈想要逃到魏国去,但是魏国因为他曾经捉拿了公子印,所以不允许商鞅入境。

商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潜回了自己在秦国的封地邑商,并且发动邑商城内的兵勇攻打郑县,在于秦军交战的过程当中商鞅兵败身亡。

之后尸体被带回了咸阳,秦惠文王于是下令把商鞅处以车裂,并且把尸首向民众们展示,同时诛杀了商鞅的全家。

扩展资料: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朝代,在秦朝的历史上,商鞅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留给后人的遗产就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很多,但其目的只有一条,就是将秦国的百姓,全部武装成了国家的奴隶,男人负责打仗,女人负责农业生产。

稍有怠慢或不满,杀之,商鞅的新法是相当严历的,贯穿着一种轻罪重罚的观念。也就是说,惩罚的作用不在于让违规者对自己的行为负相应的责任,而是形成一种威慑的效果,使人不敢违规。

这也是早期法家比较典型的思路,据说,当时把灰倒在地上都要处以黥刑,在脸上刺字。还有连坐制度,使得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成为法律允许的可能。

他用残酷的血腥手段镇压,仅一天就处死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就连太子的两个老师都分别被处以黥刑,和劓刑。

后来,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想起了当年的旧怨,就开始治商鞅的罪,商鞅于是就跑。可命运却和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到一家小店投宿时,店老板要他出示身份证件。

并说这是我们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让没有证件的客人投宿,店主人要受连坐之罪,据说当时商大人恨恨地说原来我制定法律的弊端,竟到了如此地步。这就是成语作法自毙的来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6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首先,秦惠文王和商鞅有私仇,因为他当太子的时候犯错,他的老师被商鞅割掉了鼻子,其次,商鞅变法触怒了秦国的贵族,秦惠文王需要缓和矛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29
主要是商鞅变法损害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撑,代表旧贵族的利益秦惠文王肯定会杀了他。
第3个回答  2019-09-29
公元前339年,即秦惠文王元年,主导秦国改革变法的商鞅因谋反罪被政府军击杀,尸体被车裂。

作为一个改革者、政治家,商鞅对秦国的强大,可谓功不可没。商鞅先后于孝公6年(公元前356年)和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在秦国主持进行了两次大的变法改革。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与其他各国变法相比,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最为全面、最为彻底也最为成功。

商鞅变法的效果也极其明显,《战国策》称赞商鞅变法的效果:“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用今天的话来说,商鞅变法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了综合国力。商鞅变法使一个落后的弱小的秦国,变为一个强国。为秦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基础。

一代功臣商鞅为什么会死?而且是死得那么惨?车裂,即五马奔尸,是死刑中最残酷的一种。

一般都要在“太史公曰”中总结人物成败原因的史学大师司马迁,在《史记·商君传》中却没有对商鞅死因进行认真梳理总结,只对商鞅做出六个字的负面评价:“天资刻薄少恩”。

依司马迁的意思,商鞅死于性格。意思是他为人刻薄少恩,不讲人情,没有朋友,没有人性,所以弄得天怒人怨,一生背负恶名,只有死路一条。

这也是事实,当时有一个叫赵良的人也曾指出商鞅“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蓄祸也”,劝他早作退路,以避杀身之祸。但巴布猜想,司马迁先生的这些评价也可能与他个人思想和经历有关。他生在儒家思想渐成统治地位的汉武帝时代,加之他身体因遭腐刑致残,对讲求霸道、主张严刑峻法的法家极为厌恶。

商鞅的悲惨结局确实有他的性格因素。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命运实际上已经与时代、社会、国家和各方利益相连,性格有时候只是造成他结局的一个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

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改革变法触动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司马迁也说:“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我们只要看看商鞅变法对宗室贵族集团的具体损害就可以明白,商鞅对宗室贵族集团利益的损害有多大,感情伤害有多深。

变法之前,旧贵族的爵位和俸禄是世袭的,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但商鞅奖励军功的新法规定,凡是没有建立军功的旧贵族,都要从宗室贵族的簿籍上除名,不许无功受禄。相反,有军功的平民也可以按军功封爵受赏,成为新贵族。过去,贵族有封地,自己就是封地中的君主,操生杀大权。商鞅废除分封制,将贵族封地改设为由国君统一领导的郡、县,大大削弱了宗室贵族的权力。

商鞅变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集权,削弱原来宗室贵族的权力,强化王权。这种集权符合了秦王的利益,所以才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但却得罪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损害了一大批宗室贵族的利益。

事实上,随着改革变法的不断深入,商鞅与宗室贵族集团已经成为一对非常尖锐的矛盾。只是这个矛盾在秦孝公健在时还至于不可调和,有秦孝公的斡旋,矛盾的双方还暂时表现为势均力敌。然而,秦孝公一死去,这个矛盾就必然发展转化为不可调和。

由于新君秦惠文王的加入,力量更是在瞬间发生倾斜。

在秦惠文王看来,商鞅必须死。商鞅曾经不看当年太子而今国君的面,对太子师傅用刑,这只是一个潜在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商鞅已成为王权与贵族利益冲突的焦点。在商鞅的改革中,王权得到加强,贵族遭到削弱,贵族们不敢对王权发出不满,但要把这种不满发泄在始作俑者商鞅身上。商鞅成为贵族的众矢之的,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所以,新国君秦惠文王刚刚即位,公子虔之徒就诬告商鞅谋反。

在公子虔之徒看来,谋反作为一种莫须有的罪名扣在商鞅头上最合适也最具杀伤力,更不需要什么证据,凭商鞅是魏国人就够了。“诬告谋反”成为以后诛杀功臣最有效的惯用手法,且屡试不爽。

是杀死商鞅?还是继续得罪宗室贵族集团?这是一个单项必选题。

对于新国君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远比得罪贵族更为明智。商鞅对新秦王而言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变法已经全面实施,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效果也十分明显。况且,商鞅是先王任用的老臣,新王杀他没有感情障碍,也不会有什么内疚感,而宗室贵族集团既势力强大又还有充分的利用价值。

此时,对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解决王权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即使商鞅不是一个刻薄少恩者而是一个品德完美的圣人,在这个时候,他也不得不死。

商鞅的宿命也是自古改革者特别是法家改革者的宿命。法家以法管事,以律治国,严刑峻法,杀人无数,怨恨自然就多。改革常常在一个志在图强的国王支持下进行,必然触动、牺牲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也必然遭至怨恨。

而任何一个国王都不会长生不老,一旦倒台和驾崩,那些原来被牺牲了利益的集团占了上风就要反攻倒算。失去靠山的改革者往往就会人头落地,有的死了甚至也会被从坟墓中掘出,鞭尸示众。

戊戌变法的失败者之一谭嗣同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说:“在中国,变法都是要死人的!”

商鞅,是第一个因变法而死的改革者。
第4个回答  2019-09-29
  秦国的强大并不符合所有秦国人的利益,首当其冲的是旧贵族。在特权被取消之后,他们变成了商鞅的死敌。早在变法之初,太子就指责过商鞅:“新法严峻。”按照商鞅的政策,敢说新法的坏话,这还了得?罚不了太子,也要罚教导太子的两位师傅——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法律的权威虽然得以保障,但未来的国君却得罪了。
  在历史上,每一次变法都是一场革命。革命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权力和利益格局,受冲击的往往是那些统治阶级中的既得利益者。商鞅变法的确危及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变法之前,旧贵族的爵位和俸禄是世袭的,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但商鞅奖励军功的变法规定,凡是没有建立军功的旧贵族,都要从宗室贵族的簿籍上除名,不许无功受禄。有军功的平民也可以按军功封爵受赏。过去,贵族有封地,自己就是封地中的君主。废除分封制(古人所说的封建制),改设由国君统一领导的县,削弱了贵族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当然是贵族不能接受的。变法中一些内容也伤及部分平民的利益。如连坐制、户籍制使百姓有危机感,并且流动不便;弃农经商者妻子儿女要充为官奴;兄弟不分家须交两份税等等。当然,反对变法的首领只能是旧贵族,但这些利益受损害的百姓成为反对商鞅的社会基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