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

如题所述

9.3.3.1 概述

处置和处理是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中的两个密切相关而又有明确分工的组成部分。放射性废物处置是指在无回收意向的条件下,将处理好的放射性废物放置于建好的永久存放库(称为处置库)或给定的安放场地,使其在预定的时期内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隔离。而处理是指减容、分离、焚烧、压缩、固化、包装、运输等一系列环节。

地质处置就是从地质角度选择合适的放置场地,利用地质体的环境屏障作用或地质体与处置工程建筑的综合屏障作用永久地存放和隔离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方法。地质处置方法不但在理论上已为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而且在自然环境中,成为无害物质保存在原地,有力地说明一定的地质体具备保存放射性废物的环境能力。

放射性废物处置问题的实质是用工程的和天然的多重屏障系统来有效地隔离影响人类健康与安全的放射性核素向环境迁移扩散。因此选择安全可靠的处置场地和设计、建造贮存库时,必须综合考虑。

9.3.3.2高放废物的地质处置

如何最终安全地处置在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高放废物,是核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方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无论是高放固体废物还是高放废液,一般都是考虑在地壳深部进行处置。

(1)地质处置的影响因素

1)深度:固体放射性废物地下贮存的原理简单,且有一定的优势。建造深650m或更深的地下贮存库无技术困难,但需考虑各种地表作用与自然现象不至于影响所埋藏的废物为准。

2)地下水流作用:地下水是埋藏的废物最易接触的溶剂与载体,故在选择场地时,必须十分重视地下水环境,确保场址周围不可能发生地下水的渗入或者入渗速度很低,在安全期限内不至于产生放射性溶质迁移到人类生活环境中的问题。选择渗透性低的岩石、能使贮存库环境主岩中的地下水流减少到最低限度。

3)区域地质稳定性:场址应尽可能选在构造稳定及地震活动微弱区域的岩石之中。另外,在构造活动性较强的地带内,当这种构造作用并不影响拟定的贮存库岩石及其中所埋藏的废物时,也可以考虑在该地带内选择场址。场址应避开断层及其他岩石裂隙。

4)主岩的环境特征:环境主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其放射性本底特征是放射性废物处置库环境主岩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具有低渗透性、高吸附性,与放射性废物之间不会发生能引起放射性核素迁移反应的环境主岩,将成为处置库外的可靠环境屏障。同时,埋藏废物库周围的环境主岩要有足够大的范围。

5)工程地质特征:鉴于岩石静压力随深度而增大,故需选择适当的埋藏深度,使岩石静压力不致危及贮存库的坑道。岩石静压力在各处变化很大,所以对每个拟选场址都需查明其工程力学特征,而且,处置库的设计都需因地制宜。美国对田纳西采石场的白云石样品进行注模试验的结果表明,当岩石负荷达70MPa、温度高至200℃时,岩石的变形很小。

6)自然资源环境:废物贮存库绝不应对自然资源产生强烈的影响。贮存库中埋藏的放射性废物和周围的很大一部分环境主岩构成一个较完整体系,这一体系中的任何部分都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挖掘,影响其自然资源。

(2)高放废物处置库的岩石环境特征

适用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环境岩石类型比较广泛,涉及侵入岩、变质岩、喷出岩、沉积岩。例如;花岗岩、片麻岩、玄武岩、凝灰岩、流纹岩、页岩、粘土、盐岩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分别作过研究。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环境岩石类型研究内容比较多,除地质学外,还有热学、岩石力学等。具体的研究内容有:岩石待征、同位素地质年龄、孔隙度、渗透率、力学性质等。

(3)地质处置方案

对于长寿命、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的最终处置问题,最长远的解决办法是将其置入地壳深层中。这种处置的优点一是可按照地质年代计算的长时段中,从所有同人类接近或接触的环境中消除了具有潜在危害的物质;二是有确实的保证,使这些物质在可能重返地表之前早已衰变掉。

目前,已经研究或拟研究的高放固体废物地质处置方案有基岩矿坑处置、层状盐岩层处置、海底坑道处置等。

(4)废液固化

为了解决高放废液长期安全贮存的一些问题,一般以固态贮存较好。固态物更易于运往远处,发生偶然事故或火灾时释出的危险较小,而且在地表或地下长期贮存之后渗入地下含水层的机会大为减少。

通常要求,任何一种将液体废物转化为固态物的处理方法,理论上应符合以下条件:体积显著减小;工艺应比较简单;生成物在所有预料的环境下均应具有化学稳定性;没有自热作用的损耗;生成物应不吸湿而且密实;工艺过程应适于远距离操作和维修;方法应不太贵;生成物的形状应易于运输;最终产物应具有足够强度,能经受跌落及其他偶然的撞击;通过精心设计或采用有效的方法能够保持低的放射性强度。

最重要的转化和固化的方法是:沥青化;水泥化和制成水泥块;罐式般饶;流化床煅烧;喷雾固化;玻璃化;转化成粘上烧结块。目前,各国研究的适合高放废液固化的四种主要方法是:罐式煅烧,喷雾固化,磷酸盐玻璃化和硫化床煅烧。

9.3.3.3 中、低放固体废物的地质处置

中、低放废物包括液体、泥浆及多种材料,如防护服、动物迫骸、玻璃器皿、离子交换树脂、管道阀门及纸张等。大多数中、低放废物来自核电站、研究实验室、医院、工业设施和大学等。

中、低放固体废物的地质处置方法主要有填沟法、包气带法、地面处置、地下坑道处置。

(1)填沟法

填沟法的优点主要是简便易行,但废物渗出的危险较大。从早期的实践看,美国一般在天然地表挖掘浅沟掩埋处置低放废物,有的用填沟法处理。大多数地沟的规模取决于地形、沉积物的类型、岩石特征和其他局部条件。

(2)包气带法

一般说来,由于含水量的降低,包气带岩石的渗透系数比饱水带大大降低,使放射性核素的迁移速度减小。因此,包气带处置是各国在处置中、低放废物中重点研究的方法之一。

(3)地面处置

地面处置一般采用土丘式或工程结构式方案。该方案适用于半衰期很短的放射性核素如日本、法国采取这种方案,但美国人认为这是一种灵活适用但费用昂贵的管理方法。

(4)地下坑道处置

地下洞室和矿坑等均作为地下坑道的同等概念。在地质条件不适合于浅埋方案处置中、低放废物的地区,可以考虑地下坑道处置方案。它适合于处置固体或固化废液和半衰期范围较宽的要求高度隔离的中、低放射性废物。

9.3.3.4 放射性废液的地质处置

放射性废液深井处置是目前研究的方案之一,地下槽贮则是一种非永久性的过渡性地质处置方式,水力压裂法处置放射性废液是一种液入固存的地质处置方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