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与和之间,康熙为何用了22年才收复台湾?

为何用了二十二年才收复台湾?

清朝因为那时候国内繁杂难题太多,对中国台湾不可以以武力征服,也主要采用“招抚”政策。如此,导致郑氏集团暂时性获得了一个喘息最佳时机,进而在中国台湾保持20年时间的割据统治。

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入侵我国东南沿海,攻占了中国台湾。三十八年之后,也就是说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手上攻占了中国台湾。没多久,郑成功逝世,他的儿子郑经继位。然后,中国台湾郑氏集团内部矛盾重重,郑经和叔父郑世袭为角逐权力出现火并,政治上愈来愈停滞不前。

为了更好地实现天下的统一,在康熙元年至康熙八年,清王朝数次选拔大臣或在厦门市,或渡海招抚郑经,但是因为郑经顽固地坚持所谓“朝鲜例”而一直以来招抚未果。康熙七年,即公元1668年初,康熙皇帝令施琅来京师,商议处理台湾问题的大计。

施琅到京师后,详陈武力统一台湾的建议,但是因为那时候天下初定,东南沿海民心未稳,施琅的建议未被赞同。但是,康熙认识到武力统一台湾仅仅是时间难题,为此虽然未赞同施琅的建议,但命其为内大臣,留在京师,以便应急之用。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清军在施琅带领下获得了澎湖之战的全面获胜。在中国台湾天然屏障被破后,郑克塽差人与施琅和谈,康熙借机对明郑发布谕旨,强调彼此长久处在僵持情况,这一情况应尽快终结。这道谕旨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尤为重要。在历经月馀的争执后,最后,明郑选择投降清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0
其实康熙一开始只是想让台湾称臣,也就是让郑氏臣服就可,甚至还可以封“八闽王”,但是郑经没有同意。
第2个回答  2019-09-10
之间曾经是有过数次谈判和沟通的,但是康熙不愿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故谈判破裂。
第3个回答  2019-09-11
康熙二十年,情势对清朝极为有利,弃郑投清的官兵越来越多。这是攻台的大好时机。
第4个回答  2019-09-10
一方面去台湾需要走水路,而水上的战斗还是很费力的,其二是因为康熙不愿意台湾单独独立,这个问题谈论了很多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