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人们该干什么

如题所述

因为二十四节气主要跟农业生产有关所以在相对应的日子里人们所对应的农业活动如下:


立春-开始预备春耕


雨水-天气变暖,春回大地


惊蛰-打雷的话预示风调雨顺


春分-越冬作物,比如冬小麦开始生长,昼夜等长


清明-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谷雨-雨生百谷


立夏,作物生长繁茂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有芒作物开始播种


夏至-白昼最长,光合作用最长的时候


小暑-天气更热,雨水增加


大暑-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雨涝灾害最频繁


立秋-秋天到了


处暑-夏天过去了


白露-草木上开始有露珠,天气真正转凉


秋分-昼夜等长


寒露-比白露更冷的露水


霜降-开始下霜了,这时候柿子才好吃


立冬-冬天到了


小雪-开始下雪了,但是不大


大雪-瑞雪兆丰年


冬至-白昼最短


小寒-开始进入最冷的时候,要防止农作物冻害


大寒-天寒地冻但是开始有转暖迹象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
  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
  最繁忙时节。
  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
  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
  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
  开始的意思。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
  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6-03
太棒了!😊很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