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暖和了暖气病也来了,得了暖气病该怎么办?

如题所述

得了暖气病要积极治疗,平时则应该以预防为主,注意室内温度和湿度,还要经常通风,多吃能滋阴润燥的食物。

得了暖气病以后要积极治疗,因为每个人暖气病的症状不同,有人表现在呼吸系统,有人表现的心血管系统,还有人表现在泌尿系统发生男性病以后,一定要及时就医对症治疗,平时则要在家中做好预防工作,避免暖气病发生。

一、呼吸系统疾病

暖气病经常会表现在呼吸系统中,这时人们会出现嘴唇干裂,鼻炎,干燥以及干咳和声音嘶哑等多种不适症状有时还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只是轻度的不适,就要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就要进行抗感染治疗,让身体尽快恢复健康。

二、心血管疾病

在冬季出现了一些心血管疾病,也被人们称为暖气病,因为冬天室外温度低,视力温度高,这时就容易让人们出现心慌胸闷特别是会让身体内的血液循环波动变大,容易增加冠状动脉的压力,会出现冠心病,出现这些疾病后要及时就医,而在进入冬季开始供暖以后,则要控制好室内的温度,不要让室内室外有巨大的温差,同时还要注意给身体补水,防止这些疾病发生。

三、导致暖气病发生的原因

导致暖气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室内环境过分干燥,因为冬天大多数地方都会集中供暖,室内温度比较高,但这时空气湿度不足,空气过分干燥就会导致人们出现一些疾病,会让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所以在集中供暖以后,一定要增加室内空气湿度,经常通风,而且要使用空气净化器或者加湿器,保证视力环境的舒适度,这样能防止暖气病发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1-28
寒冬已至,我国北方各地陆续开始供暖,室外寒风呼啸,室内温暖如春。不过,供暖给人们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麻烦:咽干、嗓子痛、皮肤干、头晕、胸闷……种种症状被人们统称为“暖气病”。
到底什么是“暖气病”?我们该如何预防“暖气病”呢?
什么是“暖气病”?
“暖气病”不是医学上的病种,而是被“热”出来、“干”出来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进入冬季后,取暖设施的使用频率提升,室内温度升高的同时,空气更加干燥,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出现鼻咽部干燥、烦躁不安、头晕眼花、疲劳无力等症状。另外,冬季取暖时通常门窗关闭,空气难以流通,干燥、闷热的环境为细菌的滋生、传播提供了机会。
因此,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加,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肺心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也容易出现发病小高峰。这些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暖气病”。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 1000 毫升的水分。其中,经皮肤蒸发 600~700 毫升,经过呼吸道蒸发约 300~400 毫升。供暖季开始后,室内空气干燥,蒸发的水分更多。人体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中,就容易导致各种症状,加重人体的疾病。
“暖气病”危害,你了解吗
1
呼吸系统疾病
室内外温差过大,加之温暖、干燥的环境让人的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下降,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皮肤干燥发痒、火气大等,还会削弱人体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诱发流感、哮喘、腮腺炎等各种呼吸道疾病。
2
心脑血管疾病
室内温度过高和干燥,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论是白天生活或夜间睡眠都容易出汗,耗津伤液,使血管内血液黏稠,血流减慢,造成心脑血管严重缺血,甚至导致血栓形成,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中风(缺血性中风)。
3
泌尿系统疾病
正常人每天排尿量在 1500~2000 毫升,这些尿液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的作用。如长时间待在暖气房里,随着水分流失,尿量也会减少,泌尿系感染和尿路结石的患病风险则随之增加。
4
皮肤瘙痒
冬季人体本来就容易缺水,天气寒冷、干燥,空气湿度下降,会使得皮肤表面的水分减少,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变得干燥,皮肤的屏障功能下降,容易出现皲裂、脱屑、瘙痒、皱纹加重、皮肤敏感发红等现象。
5
眼睛干燥症
冬季户外风大物燥,室内室外的环境变化会影响泪液的循环,对于长时间使用电脑的办公室一族来说,容易造成干眼症。同时,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远离误区,预防“暖气病”
1
暖气片不是越热越好,也不是越多越暖和
冬季供暖后,若室内温度过高,会令人口干舌燥、眼睛干涩、头昏脑涨等,久而久之,会打破人体的生理平衡,引发疾病。同时,如果室内外温差过大,出门的时候人体难以适应,容易伤风感冒。应将室温保持在适合的温度区间,这样不仅能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预防感冒,也能在取暖季进行养生保健。
暖气片越多也并不能使室内温度越高。私自多加暖气片,有时反而会影响室内温度。因为居民家采暖多为单户循环,多加暖气循环量减少,热水流速减慢,可能会造成前几组暖气温度高,后几组暖气温度低。而且,还会造成垂直供暖失调,直接影响室内温度。
2
冬季室内通风不仅仅是敞开窗户就可以了
很多人习惯早晨上班前开窗和晚上回来开窗,据研究测试,城市里两个空气污染高峰一般在日出前后和傍晚,此时是最不宜开窗的时间。而两个相对的空气清洁时段是上午 10 时和下午 3 时前后,建议大家在此时间段多开窗。
冬天睡觉时,很多人总喜欢关门闭窗,以免受寒着凉。实际上,冬季睡觉时应将窗户尽量开条缝,但要避免对流风,不要让风直接吹到身上。当然,生病或遇到大风、大雨时不宜开窗。
遇到雾霾非常严重的时间,需减少开窗时间。最好在有纱窗的情况下,窗户开小一点,并使用加湿器、湿化喷雾,或在暖气上放一盆水,以增加空气湿度,让灰尘和微生物都沉下去。
很多人认为有了空气净化器就不需要开窗通风,其实不然。长时间在封闭空间使用空气净化器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当空气质量好转,就没必要长时间开启空气净化器,应以自然通风为最优选择。
3
不能只给房间“补水”加湿,身体也需要“补水”
冬天室内开着暖气或空调,很多人会开加湿器来缓解干燥。加湿器最好使用纯净水,而且最好每天换水、每周清洗。加湿器里不要放精油、消毒剂等东西,否则可能会刺激咽部黏膜。加湿器可搭配湿度计使用,将室内湿度控制在 40%~60%左右。也可以给地面洒点水。每天可洒水 3~5 次,可以用湿拖把拖地,也可用喷壶洒在地面。但如果家里是木地板,最好不要洒水,防止弄坏地板。
除了要给房间“补水”,身体也需要水分滋润。别等渴了才喝水,通常当你口干舌燥时,水分丢失量就已经占体重的 2%~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男性每天喝水 1700 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水 1500 毫升。建议采用匀速、小量、间断的补水方法,小口喝、缓慢咽,每次以 100~150 毫升为宜。在喝水的同时也要补充电解质。
在干燥的暖气房内,皮肤水分流失也会加速,可能会出现皮肤弹性差以及干纹细纹的情况。此时,护肤工作也不能省略,尤其要注意补水。洗漱完及时护肤洗漱后 3 分钟内,皮肤处于湿润状态,此时涂抹身体乳、护肤品,是滋润皮肤比较好的时机。
4
吃冷饮不能过量,也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可以适量喝一些冷饮,但不要过量。过量食用冷饮可能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导致胃痛、腹泻等问题。冰的冷饮也可能对口腔和咽喉造成刺激,导致口干、喉咙痛等问题。
在饮食上,供暖季还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要以清淡为主,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多吃一些富含水分的蔬果。此外,由于室内温度较高,容易导致细菌滋生,因此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等问题的发生。
5
千万别“贪暖”,要以“动”治“冻”
天气越来越冷,很多人开启蜗居模式,不愿意进行健身锻炼,因为出门锻炼真的需要勇气。但冬天运动可增强抵抗力,并且可以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机体受寒冷刺激,会使血液中抵抗疾病的抗体增多,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会随之增强。因此,千万别“贪暖”,要以“动”治“冻”,多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可根据天气情况和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
老年人和儿童最容易得“暖气病”,这部分人更不能“猫冬”。比如,老年人可以打打太极拳、练练八段锦或晒晒太阳;孩子可以到户外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跳跃、打球、做幼儿体操、步行、慢跑、骑童车等,这些运动可有效地增强孩子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暖气驱赶严寒,成了冬日里的“小太阳”,却也会“烘”出一些疾病。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提醒您,“取暖”要有度,控制好室内外温差和空气湿度,注意开窗通风和饮食健康,多运动多锻炼。如此,方能预防“暖气病”来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11-24
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平时要开窗通风,尽量不要开空调,多吃一些滋润的食物。
第3个回答  2021-11-24
如果要是得了暖气病,肯定要及时治疗,然后就是我们可以去医院,然后让医生去对我们进行全面检查。
第4个回答  2021-11-24
要立马去医院知道,日常生活中应该要控制好湿度和温度,多开窗通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