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为什么在日

如题所述

铁甲战列舰(铁甲炮塔舰、装甲炮塔舰steelbattleships)每艘造价620万马克,由德国坦特伯雷度(该地二战后划归波兰,现名什切青Szczecin)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1881年开工,同年12月28日“定远”舰下水,次年11月28日“镇远”舰下水;1885年二舰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定远”、“镇远”属同级舰,在西方又被称为“萨克森”改进型军舰,铁甲舰在当时海军中的地位相当今天的航空母舰,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二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144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德国设计建造"萨克森"级装甲战列舰,并成为当时德国最大、最新的铁甲舰,是从以前的德国中央炮组和侧舷装甲舰设计的突破。这级战列舰由于受当时德国军方"海军舰队要首先为陆军作战提供支援"的战略思想指导,实际上是设计成一级沿海防御型的装甲战列舰,在大洋上进行海上作战并不是其强项。由于该级舰庞大的双并列4个烟囱的布置,为其赢得了"水泥厂"的绰号。“定远”是“萨克森”的改良版。“定远”除了双桅杆、双烟囱、斜连露炮台”等特征模仿了英国的“不屈”号,其余部分就是“萨克森”的翻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28
没钱 猪队友
第2个回答  2017-06-28
百余年前一场波澜壮阔的“甲午海战”,在那场决定命运的海战中,邓世昌所率领的致远号为保护北洋水师“定远号”,毅然决然地冲向了日军战舰,却未能和对方同归于尽。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水师,在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一系列较量过后全军覆没。
关于北洋水师惨败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归结为将领的指挥不力,以及士兵的军纪涣散,玩忽职守。持此类观点的人共提出三个论据:
一、骑兵出身的总指挥丁汝昌不懂得维护主炮炮塔,以致于被本方的炮弹震落,导致自己被砸伤;
二、北洋水师的士兵在舰船旗舰“定远号”主炮的炮管上晾衣服;
三、在瞭望台上的士兵玩忽职守,没能及时发现靠近的日军舰队。
从这三点不难看出,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似乎全是软性问题。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再说得直白点,北洋水师的硬性条件真的优于日本海军吗?
根据史料记载,丁汝昌的确在甲午海战最关键的一役“黄海海战”中负伤,但却并非所谓的砸伤,而是被日海军的炮弹炸伤。
再来看炮管晾衣说。
相对于来自坊间传言的震塌炮塔,“在炮管上晾衣服”的说法在史学著作《晚清七十年》中有明确记载,看起来似乎比较真实,但一个实验却让这个说法不攻自破。
根据按照1:1比例制作的定远号纪念舰的情况看,其主炮炮管高于甲板3米以上,管壁又粗又短。有人曾尝试把衣服挂到上面,却每次都被风吹掉。
由此可见,如果在海上的话,这些刚被洗好的衣服很可能只有两个结局:要么被吹到甲板上重新变脏,要么直接飘入大海。试问有哪个脑子正常的人会在这里晾衣服?
最后来看玩忽职守说。
根据记载,与日本海军的哨兵比起来,北洋水师的哨兵的确是后知后觉,可这真心和玩忽职守没关系。要知道,当时,日本海军军舰燃烧的是无烟煤;北洋水师军舰燃烧的是黑烟尽出的劣质煤。这种煤不仅会呛得本方人睁不开眼睛,甚至还会成为引导对方攻击的指示信号,以致于北洋水师往往尚未开战就失去了先机。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难道仅仅因为失去先机就会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如果船坚炮利,武器比对方强很多,那就算一开始吃点小亏,后面也能扭转过来,就像被偷袭了珍珠港的美国。
可惜的是,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所配备的炮弹大多为填充黑火药的实心弹,所用的炮也是每打一下都要清膛的慢炮。反观日本海军,不但所用炮弹为装有黄火药的爆破弹,就连炮本身也是更先进的快炮。
装备上的差异,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北洋水师的炮弹大多只能把对方的军舰砸个坑或洞,日本海军的炮弹却能让对方的船体产生爆炸,从而增大损毁面积。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北洋水师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其装备和技术的落后,所谓的“亚洲第一”根本名不副实。
当然,这并不是北洋水师的错,而是清政府的腐败和意识落后的结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