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上市公司制造的虚假财务信息

如题所述

立信CPA注会小编整理网友分享,上市公司造假手段再高明,也会露出蛛丝马迹。人类智慧的结晶———复式记账法,使会计各个账户存在着很严密的勾稽关系,三大会计报表的金额也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造假只能是无中生有,或拆东墙补西墙,必有破绽可寻。在上市公司年报正式公布之际,笔者对上市公司可能采取的不正当手段来掩盖其业绩的方式方法做了小小的总结,在此提供给读者,以帮助大家来识别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伪。

一、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造假的具体表现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表现为公司的财务数据不能准确反映上市公司真实的经营情况,即信息失真。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违反法律的恶意造假行为。

如伪造会计原始凭证、伪造合同,虚增销售收入。这种造假行为是十分恶劣的,纯粹是子乌虚有。

(2)利用虚假包装、关联交易或报表性重组所形成的业绩虚胖。

上市公司为了首次发行股票、再融资、扭亏,造假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首次上市发行的公司多数是非整体改制上市,通过剥离非经营性资产,让最优质的资产上市,但又先天发育不良,生产经营往往是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的;关联交易的发生是非市场化的,产品定价的调控性较强,这种交易形成的业绩往往是不可信的;报表性重组所形成的业绩只能解燃眉之急,不具有可持续性,这种业绩也是虚假的。这种业绩虚胖往往来年就会露出丑陋的嘴脸。

(3)利用非经常损益来粉饰业绩。非经常损益其性质上属于一次性收益,稳定性、可靠性都较差。

(4)利用会计政策手段来操控利润。这种手段的运用有时候还是属于合法的范围之内,并且影响金额并不是很大。但在关键的时候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

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失真的识别

无论会计人员造假手段如何高超,但他不会完全脱离实际,因此依靠上市公司的三大会计报表,再结合上市公司行业的基本面,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初步判断上市公司是否有做假账的可能。

(1)用毛利率或主营业务利润率判断上市公司利润真实性。

一个公司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营业务利润率或毛利率保持一个稳定的数值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要在同行业中保持前列。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要想长期保持在行业前列又是困难的。假若一个企业的该项指标异乎寻常地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我们就应该抱着怀疑、谨慎的态度来看待。以蓝田股份为例,2000年年报以及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平均毛利率约为32%,饮料的平均毛利率达46%左右,而身处同行的深深宝的毛利率约20%,驰名品牌承德露露毛利率不足30%。从公司销售的产品结构来看,相关产品都应是低附加值商品,出奇高的毛利率的确很难令人置信。

(2)判断应收账款增长幅度是否大幅超过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

对于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保持一定的赊销以扩大销售范围是很正常的,各个行业的特性、竞争程度不同,也导致主营业务收入与应收账款的比值(应收账款周转率)有所差异,如商业企业一般采取现销,周转率就应该较高。但如果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慢,或者应收账款增长幅度惊人,那么对于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真实性就应有所怀疑,有可能是关联交易产生的虚假销售收入,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如北大科技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减少的同时,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却大幅增长,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余额总计比上年末增加25984.35万元,增长率为181.96%。

(3)判断公司支付的所得税多少,并与利润总额进行比较。

目前上市公司所得税采取先征后返的政策,所得税率现在一般是33%,所得税的税基是应纳税所得额是从利润总额调整而来,但总的来说相差不大。若支付的所得税与利润总额的比例与公司的所得税率相比小很多,那说明公司的利润总额虚假成分可能性较大。财经记者对银广夏的怀疑之一也是该公司的上交所得税较少。

(4)判断公司利润是否来自于主营利润总额的构成。

主要有三大层次:利润总额Κ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补贴收入,对于一个非投资管理型的企业,营业利润表明了公司主营业务盈利额的大小,这也是公司利润总额的主要来源。目前却存在着一部分上市公司是“投资收益挑大梁”的现象,说明利用投资收益来操纵利润比较普遍。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大多属于一次性,用非经常性损益撑起的业绩只能是“昙花一现”。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造假也并非无懈可击,只要投资者能够认真阅读财务报表,采取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方法,我们是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的,以避免自己遭受较大的损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