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司的由来?

如题所述

寿司是日本传统美食之一,后传入朝鲜、韩国等地。其主要材料是用寿司醋调味过的维持在人体体温的饭块,再加上鱼肉,海鲜,蔬菜或鸡蛋等作配料,其味道鲜美,很受民众的喜爱。寿司在公元九二七年完成的日本平安时代法典「延喜式」中,就已有记载。当时的寿司指的是一种保存鱼的方式。在鱼身上抹上盐,用重物压紧,使之自然发酵。当产生酸味后,用粳米包裹即可食用(粳米煮熟冷却之后要通过反复碾压)。

关于寿司的起源众说纷纭,在古代东南亚、中国沿海都有和寿司制作工艺相似的食品,但形态却不同。日本寿司以紫菜或海苔卷米粒与生鱼片、黄瓜、肉松、焦葱为主,配上芥末、辣根、酱油、醋。。而在中国沿海有一种利用糯米、蛋黄、脆皮、花生、蔬菜、熟虾仁做成的圆柱形饭团,叫做糍饭棒,用一层熟面皮包裹,方法和握寿司有点像,但是材料和形状不同。相传糍饭棒来自春秋时期的越国(浙江地区),属于古越民的传统美食。

而在高句丽臣服中国后的公元200年即后汉年代,中国已开始流传鲊这种食品,相传由南洋流入中国。在辞典中的解释为以盐、醋、米及蒸熟的鱼段腓制而成的食品。有时采用炸脆鱼条作为主料和饭团拌在一起,形状是一个椭圆的球形,形似橄榄球。但大多数时候没有固定形状,鲊又作粉蒸鱼排或米蒸鱼排,用的却是熟米,可以加热使用,也可以和熟鱼冷拌。宋朝年间,中国战乱频仍,这正好为逃难的充饥食品,而品种更多,由菜蔬类,鱼类,肉类等组合捏制而成,但因为没有固定形态,因此和日本寿司有所差异。

汉字传入日本初期,日本加进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将日本的一些食物用与之意义相近或相异的汉字来替代,于是日本的“丝乌西”就变成了“鲊”,“萨西咪”就变成了“鮨”。

后汉时代日本也出现了用米饭生鱼和酱汁做成的一口就可以吃掉的小型食品,比中国的鲊要小的多。这便是后来日本寿司的祖宗。而同时期的中国的鲊(米拌鱼条)可以看作是寿司的兄弟或邻居。只是现今没有广泛流传和普及。

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日本早期的小型食品被命名为寿司,当成节日食品来使用成为一种普通的物品和日本饮食文化的象征。

两大派别

日本寿司分两大派别:一是江户派,握寿司;二是关西派,箱寿司(大阪的最有名),相比之下,握式寿司更让日本人青睐。由于不使用任何寿司模具,全靠寿司师傅手工制作而成,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米的颗粒圆润美观,同时有效的保持米饭的醇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1
第2个回答  2019-03-29
是中国传到日本去的,和和服,樱花一样。

至于在中国的由来,最普及的说法是赌狗为了省下吃午饭的时间,把食材放在握成团的米饭上带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29
在江户时代的延宝年间(1673年至1680年),京都的医[1][1]生松本善甫把各种海鲜用醋泡上一夜,然后和米饭攥在一起吃。可以说这是当时对食物保鲜的一种新的尝试。在那之后经过了一百五十年,住在江户城的一位名叫华屋与兵卫的人于文政六年(1823年)简化了寿司的做法和吃法,把米饭和用醋泡过的海鲜攥在一起,把它命名为"与兵卫寿司",公开出售。这就是现在的攥寿司的原型,这种说法早已成为了定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