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知识

要对联的知识中的精华做调查报告急!!!!!!!!!!!!!!!!!!!!!!!!!!!!!!!
要短400左右

  对联的禁忌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7、忌上下联无关

  指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即:格调不同,上下无关联。
  例如: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
  前言不搭后语,就象两个人在各自表达不同的心境或感受。
  所谓对而不联:上下联或上下联各分句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各自孤立存在,或关联性不强,难以表达完整的主题,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意境,造成联意脱节,也叫“隔”。比如:囊无半卷书,心中羞涩;军备几颗弹,国内安宁。这就犯了上下联意隔的大忌。

  8、忌失替,失对

  撰写对联时注意平仄相对,在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切忌失替。
  例如: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起还要读良书。
  联中的“起”对“略”为仄对仄,失对(上下相同联位置)。起与要为二四位字同仄,失替(同一句中)了。
  注意:1、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是要在回避上面的忌禁的基础上应用的。2、在参加比赛当中,最好是尽量做到全论,这对自己有好处.
  对联很灵活,但也有规则可循,总的原则是: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说几句,与朋友们共勉。
  一、上下联节奏应保持一致。
  二、平仄的应用遵循旧声(平水韵)、今声(中华新韵)"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中不得混用。
  三、联脚遵循"上仄下平"的原则。
  四、节奏点平仄句内应交替(即"交替律"),非节奏点不拘平仄;律句按音节点交替平仄,非律句按意节点交替平仄。
  五、节奏点平仄上下联应相反(即"相反律")。
  六、复句联分句句脚声律要求:
  1、上下联句脚遵循平仄相反律。
  2、单联内句脚平仄遵循"三原则":
  摒除单调:避免所有分句句脚同声;
  疏散同声:句脚同声相连次数,应保持在三、四句以内为宜;
  平衡平仄:平仄两种句脚数目,总体上不可相差悬殊。
  七、律句声律。
  1、律句的交替律和相反律统称为"135不论、246分明原则";五言、七言忌三平尾,不忌孤平;
  2、三言句、三字词在对联中通常看作非律句;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来分析声律;
  3、五言、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有意节、音节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均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4、律诗拗句有满足和不满足"246分明原则"两种情况,不满足的情况作为特例;
  5、复句联中的律句声律依上述规则;
  6、符合律句格式的巧趣联声律可从宽。
  八、非律句声律。
  1、根据具体情况,意节可大可小;
  2、领字、引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意节不拘平仄;
  3、三字句和三字以上固定词组通常看作一个意节;全平的三字句(或三字词)不宜连用;
  4、四至七言根据情况可以划分为各种字数的意节组合;
  5、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的组合,或者划分为各种字数意节组合;
  6、自由体(散文格、戏文格、民歌格、口语格等)和巧趣联(复字格、回文格、音韵格等)尽量遵循交替律和相反律;
  7、除固定词组和极其特殊的场合允许三平尾外,尽量避免三平尾。
  凡事都有特例,对联也有,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作者、读者、特定的需要),并不因为"出律"、"出格"而失去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6
汉字平仄及“马蹄韵”的运用
在现代汉语中,把汉字阴平和阳平(即一、二声)称为平声,简称“平”,用符号“—”表示。如:妈、麻、衣、姨、央、羊……;上声和去声(即三、四声)称为仄声,简称“仄”,用符号“|”表示。如马、骂、以、义、养、样……。
在对联格律关于平仄的规定中,上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叫做“仄起平收”,这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更改的。这样做是因为平声舒长,有悠扬不尽的韵味,所以放在联的结尾。如:
精忠昭日月;
大义贵青天。

缴纳无私兴地税;
管征有道富朝阳。

春风堂上初来燕;
秀雨庭前新种花。

我们平时看一副联好坏,就是看联律通不通,首先要看平仄运用的好坏。有人曾主张不讲平仄,这是绝对不行的。语言大师王力曾说:“对联一定要讲平仄,平仄不协,就不宜入选”。我们之所以讲究平仄,就是使对联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感,读起来悠扬圆润,朗朗上口。如果不讲平仄,对联则失去美感,句子显得平板单调。

关于古四声与新四声问题,还必须说明:
1.作者用古四声撰联不能算错;
2.在同一副联中,新旧四声不能混用。如:
祖国山河美丽;
当今民众幸福。

这副联若按古四声读音,则“福”(仄声)犯律;若按新四声读音,则“国”(平声)与“河”(平声)犯律。只能上联按古四声,下联用新四声读音,才算合律,而这又是绝对不允许的。
3。因当前处于读音“双轨制”阶段,所以,在欣赏对联时,只有分别按两种读音衡量联律,发现都不合格,才能说此联失律。不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本书后附录中的《今平古仄常用字表》就是供读者欣赏对联(特别是古联)用的。
那么,除了规定上联最末一字必须用仄声字,下联最末一个字必须用平声字外,其他关于平仄的运用还有哪些规定呢
一、要注意“三尾字”。即上联最后三个字不能全用仄声字或下联最后三个字不能全用平声字,如:
山山改旧貌;
树树开新花。
此联属“三尾联”,犯律。
二、下联不能出现孤平韵。即下联除最后一个字(当然是平声)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如:
甘为树叶托新蕾;
愿做蜡烛照后人。
显然,这一规定是针对四言以上的联。
三、撰联最好运用“马蹄韵”。所谓马蹄韵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说马在前行的时候,左前蹄向前迈一步的同时,右后蹄也向前迈一步;右前蹄向前迈一步的同时,左后蹄也向前迈一步,如下图:
左前 左后左前 左后左前

右后右前 右后右前 右后
如果我们将左蹄作为平(声),右蹄作为仄(声),则变为:
平 平平 平平

仄仄 仄仄 仄
这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交替使用的规律便被称为“马蹄韵”。
(一)马蹄韵在句脚的运用
句脚是指联中单句最后一个字。请先看几副对联:
1、一片丹心开塞路;
两只巨手指前程。
2、盛世催人,广选佳书酬大志;
东风唤我,长增智慧壮中华。
3、乌云扫,皓月出,喜望蟾宫开艳桂;
浊浪消,银波现,欢呼龙苑绽芳兰。
4、奔小康,妇联联富路,全赖自强自立;
创大业,捷报报佳音,更凭无畏无私。
从以上四副联中可以看出,当上下联是一个单句时,作者都知道上联句脚用仄声字,下联句脚用平声字;当上下联是两个单句时,作者一般也都知道上联用平仄作韵脚,下联用仄平作韵脚;而上下联为三个及三个以上单句时,句脚韵律却乱了,例3联韵脚为:
仄平仄;
平仄平;
例4联韵脚为:
平仄仄;
仄平平。
那么,究竟怎样才对呢?这里有一根“平仄杆”,可根据单句多少任意截取使用: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这根“平仄杆”是上联句脚韵律,下联“平仄杆”与之相反,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无论上联还是下联的“平仄杆”都是从后向前截,如表:
单句数量 上联句脚 下联句脚
1 仄 平
2 平仄 仄平
3 平平仄 仄仄平
4 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
5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6 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
7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现举例说明“平仄杆”的用法。
1.上(下)联为三个单句的:
当母得方,树正学新,三迁居地千秋颂;
育儿有道,除邪防腐,一举成才万世芳。(郭 兴撰)

问谁立巅头,振臂疾呼,重教尊师无吝士;
看我居塞外,抚琴高奏,除愚治昧有来人。

2.上(下)联为四个单句的:
痛昔日,列强显霸雄,烽火连天,香港三山垂首;
喜今朝,华夏至威武,歌声动地,神州四海扬波。

术不分今古,医无论中西,妙手回春,争教百花齐放;
人无论近疏,病不分贵贱,仙方济世,从来一视同仁。
(孙超 撰)
3.上(下)联为五个单句的:
忆往日,礼纱蒙月,藏秀闺房,足裹手扎,难见巾帼奇技;
看今朝,金甲披身,飞姿体苑,龙腾虎跃,屡夺男子殊荣。

4.上(下)联是六个单句的:
“国色”堪当,念贵妃赐舞,谪仙知遇。且开魏紫姚黄,吐艳呈芳,独树高格争艳卉;
“天香”敢负,喜春色醉人,墨客品题。一去唐宫御苑,播馨传彩,全凭正气谱华章。
第2个回答  2010-05-16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第3个回答  2020-01-1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