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如题所述

在我的家乡,冬至有很多风俗习惯的,主要是以吃方面为主。


1、广州吃汤圆、糯米饭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广东尤为盛 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广州冬至吃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许多老广小时候的冬至记忆离不开一顿团圆饭。

2、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而且也是当地很流行的冬至食物了。

3、吃汤圆: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 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 祭 祖,而后合 家 围吃汤圆,叫做“添 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风俗习惯。

4、吃烧腊: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 祭 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好 兆 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16

冬至吃饺子是汉族风俗。

流行于北方大部地区,指冬至节吃饺子或馄饨的习俗。潘荣陛(清)《帝京岁时纪胜》:“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祖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这天都要吃水饺或者馄饨。有的还要喝酒,据说喝酒是为了暖身子,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那如何在冬至日吃饺子既达到御寒又保健的功效呢?这要从饺子的不同配馅来说。

冬至,俗称“冬节”,它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在这一天由于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回归线,因此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而过了冬至,北半球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在古代,国人就有“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的说法,在《清嘉录》中,还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足以见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而在中华大地上,更是流传下来丰富多彩的冬至饮食习俗。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因此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吃饭宜少量多餐。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胡萝卜羊肉馅

胡萝卜性温,历来就有“小人参”之称,《本草纲目》记载可调补中焦、和肠胃、安五脏,现代研究又发现它能提供抵抗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营养成分,还可以帮助肝脏代谢酒精。而羊肉补气养血,温中暖肾。这款水饺适合气血不足、腰膝酸软、尿频的老年人;对于脾胃虚冷的人,以及女孩子经寒痛经的更适合。另外,因为胡萝卜还可以软化皮肤,增强皮肤抵抗力,有美容作用,因此也是名副其实的美容抗衰老美食。

洋葱牛肉馅

 “冬日抑郁”这个说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另外,在冬季还有不少女性常常感觉手脚冰凉,脸上也多了些不红不肿的小痘痘。如果您有出现这些情况,可以快来试试洋葱牛肉馅水饺。因为洋葱可以健胃消食、平肝、润肠、利尿、发汗。牛肉性温,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可以使人精神振奋。

白萝卜猪肉黑木耳馅

白萝卜顺气健脾、消食化痰。猪肉性平,补虚增气力,《本草纲目》言其可补肾气衰竭。黑木耳性平,可补气血、益肾、通便,现代研究发现能降低胆固醇和血黏度。这款水饺,对于平素有肾虚的人非常适合;而对于健康人来说,则符合冬季养藏补肾的养生法。另外,对有高胆固醇、高血压的患者,或是怕长胖不敢吃猪肉的人,可以吃白萝卜猪肉黑木耳馅的水饺解馋。如果家里有学生或高强度脑力劳动者,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些黑芝麻,这样既可补肾健脑,又可防油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