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卫国战争背景知识

如题所述

1941~1945年 ,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亚洲盟国侵略而进行的战争 。1939年9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6月法国投降。同年7月21日阿道夫·希特勒下令秘密制定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其主要内容以闪电战战略为基础,包括进攻、占领和肢解苏联的一切计划和细节。

一般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人民保卫国家,抵抗德国侵略者的战争,即苏德战争。
1941年夏,法西斯德国已占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的14个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准备入侵苏联。对于希特勒的侵略野心,苏联政府有所警惕,战争前夕,部署在西部国境线上的苏军有171个师,268万人。但是,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和苏军总参谋部对于来自多方面的情报持怀疑态度,因而对德军进攻的时间、规模和重点估计不准或不足 ,临战前夕准备不够。

法西斯德国发动侵苏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抗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侵略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开始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为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春,德军控制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德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的190个师组成北、中、南3个集团军群,迅速占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苏军展开积极防御,消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被围德军。斯大林格勒会战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具有决定性影响。1943年8月苏军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德军从此彻底丧失战略进攻能力,全线转入防御。1944年苏军发起战略性总反攻,通过对德军的10次打击全部收复沦陷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为在德国及其欧洲盟国领土上进行,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转而反对德国。
1945年初,苏军展开强大攻势,攻入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进占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苏德战场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战场。据统计,苏军作战死亡866.84万人,德军及其盟军死亡600多万人。 苏德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绝大多数苏联及俄罗斯学者和很多西方学者在战后都认为,如果没有苏联的顽强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将难以预料。

粉碎希特勒的闪电战

12月6日 ,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把敌人赶离莫斯科100到250千米 。解放了1.1万多个居民点。从1月8日到4月中、下旬为止,苏军在各条战线上将德军击退150到400千米,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改善了列宁格勒的处境,夺回了60多个城市。在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军约有50个师被击溃,仅陆军就伤亡83万多人。

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

1942年4月5日 ,希特勒签发第41号作战指令,命令德军在北线占领列宁格勒,与芬兰军队会师;中线坚守阵地;把一切可用的兵力集中到南线,在顿河西岸消灭苏军,然后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同从塔甘罗格东进的部队会师,夺取高加索油田,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德军在南线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共97个师 ,拥有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
1942年6月28日 ,德军发动进攻 ,7月17日进抵顿河河曲,揭开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序幕。斯大林格勒战役分为两个阶段:7月17日~11月18日为防御阶段 。在消耗德军大批有生力量后,1942年11月19日,苏军开始反攻,至1943年2月2日 ,全歼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33万人 。在持续200天的整个战役中,德、意、罗、匈等国法西斯军队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损失大约 150 万人和大批武器装备。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局 。1943年7月5日希特勒又在库尔斯克附近集中约90万人的兵力,发动重点进攻。库尔斯克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阵地战,在一个多月的激战中,双方投入的兵力达400万人 ,结果苏军取得了胜利 。希特勒企图扭转败局的希望破灭

苏军的战略反攻

1943年8~11月 ,苏军在南线彻底肃清高加索地区的敌人,解放顿巴斯;在乌克兰,解放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在中线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苏军拥有635万人 ,不仅在兵员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装备方面均已超过德军。此外,还得到了美英的援助。这些都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4年 ,苏军连续发动10次重大的战略性战役 ,历史上称为斯大林式的10次打击。解放了本国的全部领土,进入波、罗、保 、南等国作战 ,到年底共消灭德军约200万人 。
1945年初,在苏德战场上,苏军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苏军的战略目标是:消灭波、捷、匈境内的德军,并在西方盟军的协同配合下,两面夹击,在德国本土上消灭敌人,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攻克柏林

1945年春天 ,苏军在东欧各国军队和人民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 、维斯瓦-奥得河战役 、西里西亚战役、东波莫瑞战役,消灭大量德军有生力量,解放波兰 、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国东部。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
到1945年3月底和4月初,苏军已为攻打柏林作好准备 。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是G.K.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K.K.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和I.S.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 ,总兵力在250万人以上 。希特勒为死守柏林搜罗的兵力总共为100万人 。1945年4月16日 ,苏军从奥得河 、尼斯河同时向柏林发动进攻,激战16个昼夜,至5月2日下午3时 ,德军停止抵抗 ,柏林战役结束。苏军歼灭德军93个师,俘虏德军40多万人。盘踞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两个集团军群 (55个师) 也于5月中旬投降。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正式举行。德国投降书于1945年5月9日零时生效。欧洲战争到此结束。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击溃日本关东军

根据俄、美、英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在德国投降和欧洲战争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1945年8月9日凌晨,在苏联远东军总司令A.M.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 ,苏军157万多人在太平洋舰队和红旗黑龙江分舰队的协同配合下,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总攻击。同时,对朝鲜北部的日军发动进攻。
苏军在中国的八路军、东北抗日联军以及金日成将军领导的朝鲜人民武装的配合下 ,进展神速 。到8月30日为止 ,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关东军各部队全被解除武装。此外,苏军还攻占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各岛屿。苏联蒙古联军攻占承德和张北。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03
  苏联卫国战争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抗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侵略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开始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为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德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的190个师组成北、中、南3个集团军群,迅速占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苏军展开积极防御,消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被围德军。斯大林格勒会战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具有决定性影响。1943年8月苏军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德军从此彻底丧失战略进攻能力,全线转入防御。1944年苏军发起战略性总反攻,通过对德军的10次打击全部收复沦陷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为在德国及其欧洲盟国领土上进行,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转而反对德国。

  1945年初,苏军展开强大攻势,攻入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进占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苏德战场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战场。据统计,苏军作战死亡866.84万人,德军及其盟军死亡600多万人。

  苏德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绝大多数苏联及俄罗斯学者和很多西方学者在战后都认为,如果没有苏联的顽强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将难以预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10
二战期间,莫斯科保卫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