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里环节有审美经验吗

如题所述

百度百科

目录
声明:百度百科是免费编辑平台,无收费代编服务
详情
审美经验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感受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展开
审美经验通常又被称为“审美趣味”、“趣味能力”、“趣味判断”、“审美判断”等。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感受、知觉审美对象(自然、艺术作品和其他人类审美产品)时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及深刻内蕴)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审美经验永远也不可能离开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特征,而总是在直接感受审美对象的外形、色彩、线条和质地等过程中完成的。

中文名
审美经验
也指
审美趣味、趣味能力、趣味判断
含义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感受
希腊文原意
通过感官的知觉
快速
导航
审美态度、审美对象与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与审美知觉

审美无利害关系的命题

发展历史

实质

特性

结构

功能
词语简介
人们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时,直接感受到的一种特殊的愉快经验。“审美”,希腊文原意是通过感官的知觉。它原则上包括对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的经验,如对美、丑、崇高、滑稽等各种审美对象的经验。
自20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研究的基本倾向之一,是由探讨美的本质日益转向探讨审美经验。在一些西方美学家看来,这一转变更加符合“美学”这个词的希腊文原意,实际上这是受当代经验主义(见经验论)哲学思潮影响的结果,另外也与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长期陷于僵局有关。
一些现代西方美学理论的核心,是一种关于审美经验的理论。例如:G.桑塔雅那主张美是一种客观化的快感。德国美学家K.朗格(1855~1933)、美国的E.H.冈布里奇等主张审美经验主要因素是幻觉。德国T.李普斯(1851~1941)的移情说,美国哲学家H.闵斯特伯格(1863~1916)的孤立说,瑞士E.布洛(1880~1934)的心理距离说,S.弗洛伊德和瑞士C.G.荣格(1875~1961)的精神分析学,美国R.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等,都着重于探讨审美经验。
审美态度、审美对象与审美经验
西方现代美学对审美经验的解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主观论的解释,强调审美态度的作用;另一种是客观论的解释,强调审美对象的作用。在客观论者看来,审美经验最主要的源泉在于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质。审美经验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状态的知觉经验。而在主观论者看来,美和审美经验是一回事,美并不是本体论的概念,审美经验也不是认识论概念。例如,美国美学家H.帕克(1885~1949)就认为审美经验和美都是一个意思。
在审美经验的各种解释中,“审美态度”的理论较为流行。“审美态度”的概念是从I.康德美学关于审美无利害关系的命题中发展而来的,在A.叔本华提出只要审美主体能对事物采取审美态度,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之后便突出起来。早期的“审美态度”是指审美主体在鉴赏一个对象时所采取的超功利的态度,它和实践的、智力的或道德的态度不同。而西方近现代美学则认为审美态度构成审美对象,并且只要把审美对象定义为审美态度的对象,那就没有什么事物能先验地被排除在审美对象之外了。审美态度的理论虽然有各种形式,但基本的理论可以表述如下:审美态度决定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再决定审美经验。因之,审美经验并非来源于审美对象的审美特质,而是来源于审美态度在对象上得到的肯定经验。那种认为审美经验只是被动地接受审美对象的刺激的观点,已被视为是一种陈旧的传统看法。过去论述审美经验时所涉及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被认为都可以包容在“审美态度”概念之中,因此,审美态度成了解释审美经验最重要的概念。
查看更多
词条目录
百科名片
词语简介
审美态度、审美对象与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与审美知觉
审美无利害关系的命题
发展历史
实质
特性
直接感受性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性
心理与生理的相互作用性
结构
审美感觉
审美想象
审美情感
审美理解
功能
TA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