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1. 你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1、把学历作为判别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依据,认为只有高学历者属于创新人才。这一认识导致在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把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学生作为重点培养群体,对本科、专科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尤其是忽视了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质的培育。

2、把智力作为判别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准,认为唯有高智力者属于创新人才。这一认识导致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把开发智力、学习知识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目的,忽略了对创新型人才的情商、思维、人格等素质的开发和培育。

有专家研究表明,一种创新的成功,智商因素的作用可能只占20~30%,情商因素的作用占70~80%。

3、把普遍意义上的国民素质教育等同于特定意义上的创新素质培养。创新素质是一个特定概念或者说是一个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概念,包括知识、思维、能力、个性特质等方面的素质。尽管国民素质与创新素质两者之间具有交叉重合,但它们的外延内容并不完全等同,国民素质教育不能够替代创新素质的培养。

4、创新教育的理念尚未“落地生根”。创新教育既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育思想而言的新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反映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推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许多高校尤其是一批研究型大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出了各种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处在思想理念宣传层面,尚未贯穿于科技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之中。高等学校在招生、课程体系、选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试、专业实习、论文撰写、教学评价等环节,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还没有结构性突破。

高校招生根据高考成绩录取,学生还是按照学校给定的、选择余地很小的课程学习,教师多数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考试还是死记硬背教材或任课教师授课内容,还没有真正形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体制。

5、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现象。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构成。

由于“两课”、英语等国家统一规定的公共必修课占了很大比例,加上专业课程过多,因此留给必修通识课程的空间相对不足,通识教育往往成为一种点缀。另外,许多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缺少学科前沿、交叉学科、创新方法论等课程。


6、教学方式仍以守成性教育为主。维持性教学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教与学的方法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中心。在守成教育和维持性教学中,学生“只作顺向辩护,不能逆向反思;只能静态复制,不能动态生成;只能被动适应,不能主动建构”。

因而,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近些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守成性教育和维持性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穿插了一些探究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导学式教学等新教学方法,但历史沿袭下来的守成教育和维持性教学仍在大学中占主导地位,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障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22

综述: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需要改进。

普通高等教育指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全日制学习的专业教育。普通教育是和成人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普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采取全日制教学形式。

培养内容:

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将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质量宏观监控体系;所有这些,将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通高等教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13
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