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向八国宣战,命令督抚勤王,张之洞为何宣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如题所述

张之洞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并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且不管腐朽的晚清到底有没有真的中兴,张之洞可是实打实地发展起了一批利国利民的实业,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

他是一个晚清重臣,是一个官僚,也是一个实业家。

但是,这个晚清重臣,曾经在慈禧落难的时候,却做了一件近乎“落井下石”的事。

20世纪末,一场来自山东的“拳乱”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蔓延到了直隶,威胁到了在华洋人的利益,洋人于是向清廷施压,要求镇压“拳乱”以保护他们的利益,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慈禧老祸爷竟然脑筋发热地向他们宣战了!

对于一向恐惧和讨好洋人的慈禧为何突然向洋人宣战,一个原因是洋人曾经阻止她废了光绪帝,让她的权威受到了威胁;一个是她以为凭借“刀枪不入”的拳匪真可以给洋人一个教训。

洋人更不是吃素的,慈禧不肯打拳匪,他们便自己组织军队去打,打完了拳匪还要连你这个给脸不要脸的老祸爷一起打!

洋人临时组织起来的一支只有16000余人的“乌合之众”,从天津出发,劈里啪啦地打到了北京,攻占了北京,慈禧老祸爷吓得老脸发黑地架着光绪跑去了西安。

实际上,在慈禧向11国宣战后,她已经将宣战诏书发到了地方,我向11国宣战了,各地督抚速速带兵入京勤王,准确地说是勤后。

收到诏书后的地方督抚看了,面面相觑,老祸爷你怕是疯了,洋人不是什么好货,拳匪也不是好货,你想驱狼逐虎,最后怕是只能连累百姓呀!

说实话,如果只是连累百姓的话,他们倒不是很在意,关键是很可能会让他们自己遭殃。

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的牵头下,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加入此列,越过清廷中枢直接与洋人各国驻沪领事馆,商议达成《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史称“东南互保”。

李鸿章当时给慈禧回了一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我认为李鸿章当时之所以会这么回复慈禧,很可能是因为他远在广东,受到了张之洞等人的裹挟甚至是威胁,所以后来才会拖着病体急匆匆北上议和、签约,辛辛苦苦给慈禧擦屁股,最后一口老血喷了出来。

张之洞给慈禧的回复更狠,李鸿章起码还掩饰说是“矫诏”,老张狂妄地回了一句:“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老张的话,彷佛是一巴掌一巴掌地扇在了慈禧的老脸上。



那么,张之洞作为清政府股肱大臣,为什么会说、敢说“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此外,张之洞当时身为湖广总督,又联合起了一群东南督抚,说是“坐拥东南”也不算太过分,他们这群督抚联合起来以后,也确实有和清廷抗衡的实力。

此外,他们对拳匪并没有好感,甚至极力主张镇压拳匪,但是慈禧对此却态度暧昧,后来更是借助拳匪对抗洋人,将拳匪摆在了和他们同等的位置上,你说可气不可气?既然你觉得拳匪能帮你,你找他们去。

同时,当时的封疆大吏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哪个没有兴办实业?哪个没有赚得盆满钵满?

李鸿章1873年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到了国民政府时期仍然是抢手货,蒋介也想方设法将它弄到手,由此便可知当时的实业有多赚钱了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在近代中国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你老祸爷突然要和洋人开展,我们的这些实业怎么办?

再说了,你能打得过洋人吗?既然打不过,不如保存实力,埋头发展。

张之洞或许是忠于清朝的,但是未见得对慈禧有多么的尊敬和忠诚,至少绝不会像李鸿章那样卑躬屈膝地慈禧鞍前马后。

张之洞作为当时的清流,恐怕更想看到的是光绪皇帝能够真正的亲政,而不是一个老妇人牝鸡司晨。

近在山东的袁世凯也没有去救援慈禧,依我看来,他很可能是在试探清政府和慈禧的底线,试探清廷到底还有多少实力。

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也发生了一件可笑、更可悲的事,老百姓眼睁睁看着洋人击溃了清军,却无动于衷地作壁上观,甚至给洋人打起了下手,连清廷的官员都弄了个“东南互保”,冷眼旁观洋人攻打清廷,又怎能去怪百姓们隔岸观火?

如此失人心的清朝,焉能不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5
因为慈禧太后下的诏书是卖国求荣的事情,张之洞不以为意,他要镇守东南方,坚决不做一丝让步。
第2个回答  2021-03-25
我认为可能是张之洞担心战火蔓延到东南地区,而且当时的张之洞是有这个实力不听从慈禧的吩咐的。
第3个回答  2021-03-25
因为张之洞想在东南拥兵为王,占据地形和声望,乘着乱世开辟自己的一片领土,同时觉得胜算可能性不大,没必要为清朝付出生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