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为什么要叫阵,不能直接攻城吗?免战牌真的存在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李元霸镇楼

在看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小说与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大将在阵前单挑,古代打仗真的有这样子么?

还真有!

昨天回答“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军礼,恰好有提到春秋时期战争有一个环节“致师”,也就是题主说的叫阵。
致师的目的有很多,主将允许的行为,通常是为了显示自己一方的勇气与战斗的意志或者挫败对方锐气
众所周知周朝最重“礼”,春秋时期礼依然是贯穿诸侯之间所有的重要一项。

而且春秋时期能够成为军人的几乎都是贵族,贵族接受的都是“礼”的教育,自然会遵循礼。所以看春秋时期的战争时,会发现有很多叫阵的情况。

齐晋鞌之战,两军列阵之后。为了试探晋军,齐国大将高固就上前叫阵,擒住晋国一员大将回到齐国阵营,还留下一个成语:余勇可贾(欲勇者贾余余勇)。

在晋国为救郑国与楚国交战时,晋侯就派张骼、辅跞到楚军阵营挑战,抓了楚国很多人。

这明显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气,挫一挫对方的锐气。

所以叫阵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到了战国时期,这种行为就比较少出现。旧唐书中倒是有记载薛仁贵领兵打九姓突厥时,对方派出骁勇几十人来挑战,被薛仁贵三箭射死三个。

叫阵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小说及影视剧,目的是为了突出主要角色的形象。

至于为何不直接攻城,春秋时期的战争时讲礼,通常是约定时间约定地点进行战斗,而且由于春秋时期的国家形态还不完善,除了都城之外,其他地方大都属于野邑,少有战国时期那种关塞、据险而守等,城市攻防战也相对较少。

至于免战牌,在老妖看的 历史 书籍中没见到过,小说《封神演义》倒是频频使用,但是想来应当不存在。

您好,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在 历史 小说中对于这种现象其实是见得不少的。开始打仗之前,双方排好兵,列好阵,双方找个壮士或者将军出来对骂一下挑衅,然后再打几下,随后再由双方大军进行冲杀。但这种情况真的存在吗?答案是有的,但真的很少,古代打仗双方主要看什么?

士兵的数量与素质
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战场不是拳击场,古时战场是冷兵器的天下。所以说在大家都拿冷兵器的情况下,人数就很重要了,毕竟你不可能一个手榴弹炸死一大片,而士兵素质呢则是整队的作战能力,毕竟古代经常有各种的阵法需要变换,打起来也是面对面的肉搏,素质高,则阵法变换流畅,面对面的时候也能打多几个。

将领的才能
这一点其实就可以很好的反驳上面叫阵的观点了。 如果古代真的是叫阵,双方摆开阵势,面对面冲锋,那要将领的计谋有什么用呢? 所以在古代战争中,一个好的将领有时能让军队由弱势变成强势,以少胜多,就像韩信的背水一战那样。

因此, 古代打仗很少有叫阵的行为发生,而小说评书经常出现叫阵大多是因为要突出人物性格而为之, 就算存在叫阵行为也只是在敌我差距悬殊,弱方想以叫阵壮士气寻找机会,而强方充满自信乐于奉陪而已。

免战牌真的有吗
至于免战牌则是当敌军八面威风来攻城,守城一方因某种不利因素不克不及或不宜应战,便在城门高挂免战牌,就不用担忧敌军来攻击。然后等到两边都收起了免战牌,约好时光一同再战。

但在我看来,免战牌也是不存在的。原因也非常简单, 古代用兵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也讲究兵贵神速,而且古代打仗后勤的保障是非常容易出事的,所以经常需要催粮。 所以不挂免战牌的一方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怎么会被一个免战牌的阻碍攻击呢? 除非此时双方都有难处,或者双方将领都讲道义,那么免战牌或许会有点用。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战争分很多种情况,根据提问我们把场景设定为正面战场上两军对垒的战争,不包括伏击、偷袭等战事。我们经常看的演义小说里描写战争的场面:先是两军列阵,然后一方派出一员将领叫阵,对方相应出一名将领与之对战,依次轮回各出几员武将单挑,然后胜利一方往往“大旗一指,挥兵掩杀,大获全胜”。

我个人觉得这种作战方式远古时期是存在的,那时没有史料,只有神话传说这种夸大的 历史 记述方式,所以不好说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猜测从奴隶时代(夏商周)开始就有这样的作战方式,打比方说商一国之兵才三万人,基本上几千人就算大规模战争,常规战争应该也就几百人,我设想过那个时代的战争类似于现在村与村之间的械斗,具体画面可以参考香港电影“古惑仔”,先是互骂脏话,然后是互相吐痰,最后两位村长抡着农具互砸,哪边打赢了那边就有主导性优势,这场战争也就打赢了。 这时个人的价值就得到体现,一个猛将对于军队的作用就是决定性的,所以会有猛将比武,输的一方基本上就是打也没有胜利的可能。随着 历史 进程的延续,这种作战方式越来越少,但还是有,一直到唐朝都有。比如说,唐朝洛阳“虎牢关之战”,李世民在对阵窦建德时因为兵力悬殊属于守势,这时窦建德就要设法激李世民出战,结果一个将军就在阵前耀武扬威,李世民看中了他的马,其实李世民认为可以杀杀敌军的威风,所以变相的问谁愿意出战,于是尉迟敬德出战。这纯粹就是一个心理战的手段,如果尉迟敬德败了,李世民也不担心,因为他绝对有能力鼓舞起唐军的士气为尉迟敬德报仇而出战,这种时候这种战争方式并起不了决定性作用,战争的胜负关键还是看主帅对兵法的运用和士兵的整体实力。

其实两军对垒,阵前叫阵的这种作战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就比较少见了,那个时期讲究的是两军列好阵,然后开打,就是兵团式的冲锋与反冲锋,并且从韩信开始打破常规,讲究为胜利不择手段,连两军对垒都免了,挖坑、设陷阱无所不用其极。至于单挑决定胜负,古代肯定有,但绝对占不了主导,这是演义小说中的主要战斗方式,目的是为了体现小说人物的鲜明个性,在现实战场上“三英战吕布”是不可能出现的。

现在回答第二个问题:

对于免战牌,我要说的是,这是给自己人看的,告诉自己人,不准出战,严防死守,对方可以随意进攻,但春秋战国时会出现对方也不进攻的现象,因为那时有一种宋襄公为典型的“蠢猪式的仁义道德”,韩信以后什么都不管了,不择手段。李世民第二次浅水源之战时,李世民到达预定地点就下令,言战者斩,这个命令其实就是免战牌,但对方该进攻还进攻,只是唐军只能防守,除非有特别命令,否则不可以离开要塞进攻。

总的来说,我们现代人受演义小说的误导很严重,古代战争基本上都是长途奔袭,攻守城或者大规模骑兵作战,唐朝时中国的军队最厉害,其中李世民基本上可以说是军神,他的战术就是凭借强大的后勤和贵族武士集团优秀素质严防死守,同时袭扰敌人的后勤,等敌人支持不住就派骑兵追着敌人的主帅打,这种战术基本贯穿李世民的一生,而且除第一次浅水源之战和高丽之战,李世民再没打过一场败仗,很多次都是以少胜多。中国从韩信开始,军人就变的现实了,只要能赢,使用什么手段都可以。至于两军拉开架势,双方主将相互叫阵,中国乃至世界 历史 上都有,尤其贵族武士喜欢,比如唐朝的关陇贵族武士集团,印度的刹帝利,日本的武士,欧洲的骑士,都很喜欢,因为这种方式更能表现自己的武功,但靠这种方式能不能打胜仗得看当时的情况,基本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那是戏曲与小说!

古代只会阵前劝降,不同意就开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