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摊花做法

如题所述

我们这茬人就是吃摊花儿长大的。

摊花儿,也叫摊糊儿,摊黄儿。是用发酵过的玉米面糊糊在鏊子里摊制而成。

塞北,每年到了冬天,家家户户连续几天都在热火朝天摊摊花儿,一摊就是一大瓮,冻在凉房里。我们早点吃,下午搬干粮、当零食吃,晚上如果熬稀粥,主食必定还是摊花儿。看上去真像是百吃不厌。

那时是计划经济时期,粮站按人头供应的白面非常少,家家户户以玉米面为主,蒸窝窝、贴锅贴、熬糊糊、换钢丝面,但大人孩子最爱吃的,是多少沾点儿油的摊花儿。

其实,纯玉米面做的摊花儿并不怎么好吃,除口感有些涩有些粗外,还很容易碎。但如果里面搀入一定比例的白面,或直接用小米面取而代之,就不一样了。为什么摊花儿非得等到冬天才做,而春夏秋三季就不做呢?现在想想,应该是和储藏有关。

摊花儿是起面东西,得先把原材料调和成稠稀适当的糊糊,放到热炕头上起(发酵)好,然后兑上碱,放几颗糖精,搅匀,就可以摊了。

摊花儿妙在一个“摊”字上,很像一场艺术表演。且看我妈,手里的勺子不紧不慢,在一大盆面糊糊里搅来搅去,真像一个画家在调和颜料。灶上鏊子的温度上来,我妈先拿用干净布头卷成柱状的油抹子粘上碗里的胡麻油,快速把鏊子面抹一遍,然后舀一勺面糊糊,手腕顺势上下一颤,把拖拉在勺头外面的糊糊颤下去,再顺势往鏊子里一倒。接连几声欻拉、欻拉响,鏊子里就摊出一朵朵冒着小泡泡的黄花儿。

不要迟疑,给鏊子把盖儿盖上。风箱呢,不能老拉,因为摊花儿要的是匀火烘焙,火太大反而不好,及有可能花儿的下面已经糊的冒烟了,上面却还生着。判断生熟凭的是经验,比如约摸的时间、鏊子里的响声、或者是那一股股白汽所带出来的味道。

摊花儿熟了的时候,我妈把盖子揭起来,立到后锅台上,然后用铲子,把圆圆的摊花儿一个一个铲起来,一个一个对折成半圆,再一个挨一个,斜斜地码放到盖帘儿上或者笼屉里,晾凉后端到凉房里头,放入大瓮储藏。

每次我妈摊摊花儿的时候,我都守在跟前,有时拉风箱,有时帮着把晾凉的摊花儿小心端到凉房里。但最多的时候,是急着从鏊子里抓那些吸足了油的、像扣子一样嘀嗒下的“小摊花儿”。那种又烫又香又总也吃不饱的感觉,简直妙不可言。

我最爱吃的,是冬天放到炉盘子上烤过的冻摊花儿,甜甜的,油油的,酥酥的,有时甚至是脆脆的。尤其是在外面疯跑疯玩儿的饿了,一头闯进门,面对那黄橙橙的烤摊花儿,我的表现,简直就是饿虎扑食。

还有就是和了白面或小米面的摊花儿,再上笼馏一下,吃起来又细腻又劲道,绝不输于现在的西式蛋糕。可要是纯玉米面做的,因为缺少韧性,一冻,一馏,就碎成不可收拾的一大堆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