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字是什么词性

有字是什么词性

1、动词(做的意思)

2、介词(引介受动者)

为拼音:wéi、 wèi

释义:

[wéi]

1、做,行,做事:为人。为时。为难。不为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当做,认做:以为。认为。习以为常。

3、变成:成为。

4、是:十两为一斤。

5、治理,处理:为政。

6、被:为天下笑。

7、表示强调:大为恼火。

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为?

9、姓。

[wèi]

1、替,给:为民请命。为虎作伥。为国捐躯。

2、表目的:为了。为何。

3、对,向:不足为外人道。

4、帮助,卫护。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亡为[wáng wéi] 

古代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主张一切顺应自然的变化。

2、为意[wéi yì]

言在意。

3、为盼[wéi pàn] 

包含比较礼貌地、比较期待地、委婉的表示希望对方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

4、相为[xiāng wéi] 

互相利用。

5、犍为[qián wéi] 

地名。在四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17
都 <副> dou

全部

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清·林觉民《与妻书》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唐·王维《使至塞上》
又如:你的话并不都对;都子(乞丐);都把势(总头目)

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如:都是你老磨蹭,害得我们来晚了

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极端的、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表示已经

都 <名> du

(形声。从邑,者声。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本义:建有宗庙的城邑)

同本义

另:元代(1271年~1368年),在县一级以下,改乡为都,改里为图,到元朝中期,各地基本都以此为乡镇及村级地名单位,这样的设置主要是便于元朝政府对当时人口的统计和管理。如:浙江江山市的四都、廿八都,江西玉山县的三都、六都、八都,广丰县的五都、十都等。而有些地方的地名则在都后面添加姓氏,如一都江、四都刘、六都杨(均在浙江省衢州市境内)等。此建制方法一直延续并影响到明朝的建制。

都 dōu

①全:课程~要学好。

②表示语气的加重:一学期里一次迟到~没有。又见dū。

都 dū〈古〉优美:洵美且~。(《诗经·郑风·有女同车》)

②大城市。特指国都:瓷~、首~。

③姓。又见dōu。

【都城】首都。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的重要作品有《小东西》、《达拉斯贡的戴达伦》。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也是名作。

【都督】我国古代军事长官名。民国初各省也设都督,兼管民政。

【都铎王朝】英国的封建王朝。1485年玫瑰战争后由亨利·都铎(即亨利七世)创建。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国势最盛。1603年女王死后,因无直系亲属而王统中断,改由斯

图亚特王朝代替。

【都江堰】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在今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战国初期始建,后由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完成。控制岷江激流,灌溉田地,为川西平原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都灵】意大利西北部城市。是通往法国和瑞士的陆路交通枢纽。全国大工业中心之一。有许多文艺复兴时代的古迹。

【都市】大城市。

【都统】

①我国古代官名。383年前秦进攻东晋时设少年都统。唐末设明道行营都统,为带领青年兵的统帅,后在其上设都都统。前秦末年有河西鲜卑大都统,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称号。

②清代八旗兵一旗最高长官,满语称'固山额真',后改为汉名'都统'。

③北洋军阀时期,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设置的最高军政长官也称都统。

【都尉】我国古代官名。始设于战国,职位次于将军。嘟

【嘟囔】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
第2个回答  2010-04-08

shì
〔形〕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 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修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
(5)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词性变化
--------------------------------------------------------------------------------

shì
〔代〕
(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shì
〔动〕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沈括《梦溪笔谈》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柳永《雨霖铃》
(13) 又如:这料子是块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shì
〔副〕
(1) 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2)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only]。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3) 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
(4) 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shì
〔连〕
(1)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2)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3) 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
(4) 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because (of)]。如:他犯错误是[因为]平时太骄傲了
(5) 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
(6) 或者 [or]
(7) 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
(8) 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 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shì
〔名〕
(1) 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 姓

shì
〔助〕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第3个回答  2017-12-04

拼 音
yǒu yòu
部 首 月

笔 画 6

五 行 土
五 笔 DEF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yǒu ]
1.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2.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3.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5.表示大、多:~学问。
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7.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 yòu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5-11-23
着 #zhāo

【释义】①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叫一着:妙着儿|这着棋走得很好。②计策;手段:高着|你想个着儿|这着真厉害。

【着数】 #zhāoshù ①下棋的步子。②武术的动作。③比喻手段或计策。也作“ 招数 ” 。

〖例句〗他总是说谎,但屡屡被识破,看他这次还能使出什么着数。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着 <动> zhao

(著的俗字)

放置

文成示温,温以着坐处。――晋·陶潜《晋故西征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又如:着盐(搁盐;炒菜放盐);板上着碗

安顿

更有南堂堪着客,不忧门外故人车。――宋·苏轼《南堂》

围棋的下子;下棋落子

某有仆能棋,欲试数着不敢?――元·蒋正子《山房随笔》

又如:棋高一着;高着

着 <名>

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步;策略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水浒传》

又如:失着(失策);着儿(计策;手段);着着(一步一步地,逐渐地;亦指样样;每一样);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着zháo

⒈感到,受到:~凉。~忙。~恼。~烦。

⒉接触,挨上:接~。触~。挨~他坐。

⒊使,派,用:~手拿来。~她前去。~盘装上。

⒋燃烧,发光:炉火~了。天刚黑,街灯就~了。

⒌入睡:她睡~了。躺上床就~了。

⒍用于动词后面。〈表〉有结果或达到目的:拿~了。找~了。

着zhāo

⒈下棋落子或走一次:一~错,全盘输。〈喻〉计策,办法或手段:这是高~。你有~儿吗?她这一~真够厉害。

⒉放,放进:~点味精。

⒊〈方〉表示答应,同意:~,马上办。

着zhe

⒈助词。〈表〉动作或状态的持续,〈表〉程度深,〈表〉存在的方式等:走~。请听~。顺~做。照~办。门开~。好~呢。精灵~呢。藏~吧。柜子里放~两件毛衣。

着zhuó

⒈穿:~衣戴帽。

⒉接触,接触到,挨上:~色。~墨。~地。附~。挨~。"著"另见u。

⒊下落,来源:已有~落。找寻无~。

⒋派遣:~人前去。

⒌公文用语。〈表〉命令:~即办理。









①实在,确实。

②指语言、动作等的分量重。

着zhù 1.明显;显着。 2.引申为著名,出名。 3.明示。 4.称道。 5.撰述。 6.指所写的作品。 7.登记,记载。 8.建立。 9.引申为成就。 10.位次。

着chú 1.见"着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