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弟子规》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15
[《幼学琼林.弟子规》读后感]

《幼学琼林.弟子规》读后感

打开《幼学琼林.弟子规》这本书的前言,我首先看到的是“……儿童必读书”,也许会诧异,也许会嘲笑,《幼学琼林.弟子规》读后感。在我们诧异和嘲笑的同时更多的是深思,儿童必读书为什么却现在让我们大学生来学习?我想,这应该是在弥补我们一种文化的缺失。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从古时起中国就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屹立于世界强林之中。从大汉王朝到大唐帝国;从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到复兴盛世的当代中国,历史的巨轮无声的向前滚动着,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是“礼仪之邦”这个辉煌称号,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而谈到对此作出巨大贡献的“功臣”,我首当推崇《幼学琼林.弟子规》。

这本书共收录了《幼学琼林》、《弟子规》、《增广贤文》

等三本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传统蒙学读物。

通过学习《幼学琼林.弟子规》一书,使我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做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但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虽然历时久远,可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已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幼学琼林》初为明人程登吉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读后感《《幼学琼林.弟子规》读后感》。这本书是中国古代蒙学中影响最大的读本,可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历史人物、天文地理、典籍制度、生老病死、鸟兽花木、文事科第等等无一不涉。伟大领袖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其影响之大。

印象深的有《幼学琼林》中《科第》一节写道:“攀仙桂、步青云,皆出荣发;孙山外、红勒帛,总是无名……”原来古人与我们今人也一样,独木桥一根。且不论其优劣,试想几百年过去了,难道我们不能有所进步吗?难道让李白这样的大诗人要有难得机遇才能有幸在皇上面前叫高力士脱靴呢?难道要曹雪芹真的像红楼书中宝玉一样被逼无奈去中个乡魁然后去做和尚吗?古今状元我不记得,我只记得李白、雪芹……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弟子规》一书内容简明通俗,不谈空洞理论和教条,而是教导基本的品德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应有的礼节。

纵观《弟子规》,全篇体现了两个字即“孝”与“信”,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余言为后人留下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笔法之遗风!教人以孝为先,以信立身,在这个以利为主的物质社会就像吹进一阵轻风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孰不知这就是人的本性呢?!这大概也就是《弟子规》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增广贤文》虽只有数千字,但全文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句法交错,灵活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而那些精辟的的格言警句或来自古代文化典籍,或源于民间俚谚俗语,是对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的总结,含有深刻的哲理,读起来发人深省。

通过此次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任何一件事,必须自己身体力行。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学习《幼学琼林.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幼学琼林.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幼学琼林.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写到此,语已多,茶亦冷,若有思否,若有得否?

  〔《幼学琼林.弟子规》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