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春阳气短,雨水沿河边。
2.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3.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4. 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5.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6.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7. 立秋忙打淀,处暑动刀镰。
8. 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
9.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10. 立冬交十月,小雪河插严。
11. 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
12. 小寒大寒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科学地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包括寒来暑往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对于以农耕为依赖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有多少,意味着来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节气便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二十四节气在镌刻着农耕庆银文明印记信汪的同时,跳动着传统文化之脉。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里,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纷繁多样的民间文化。谚语、歌谣、诗词、传说、曲赋等文学表达,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等等,共同为二十四节气注入了奔流不息的文化生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