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双针罗经的使用方法及其表示的方位是如何划分的?

如题所述

在元代航海文献中,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首次记录了双针罗经在航海中的应用。从温州出发,行丁未针,途径闽、广海外港口,跨过七洲洋和交趾洋,直达占城,这一过程展示了双针罗经的导航作用。


在明代,双针罗经在海道导航中占据主导地位。当罗针摆动处于两个方位之间时,航海者会采用相邻的两个方位来表示其平均值,例如,乙辰针即105度和120度的平均,精确到112.5度。这种创新使得火长——负责船上方向的船员,能够巧妙地将传统的24方位罗盘扩展为48方位罗盘,每个方位之间的度数差仅为7.5度。


以下是明代双针罗经划分的48方位:



    子癸: 7.5 度
    丑癸: 22.5 度
    丑艮: 37.5 度
    艮寅: 52.5 度
    甲寅: 67.5 度
    ...
    壬子: 352.5 度

每个方位的细分,极大地提升了航海精度和导航准确性,为明代的海上探索提供了关键的导向工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