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风筝的主要产地在哪里?

如题所述

清代北京、天津和潍坊都是风筝的主要产地,这三个地方的风筝都很有名,被尊为传统的“风筝三大流派”。

清代佚名所著的《北平风筝谱》中收集了200余种北京风筝。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对全国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风筝,那就是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的“沙燕儿”。这“沙燕儿”又称“扎雁儿”、“沙雁儿”等。

“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会想到燕子。它甚至比真燕子更加可爱。

清代的人们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还有按照恩爱夫妻扎成“比翼燕”等。

人们在“沙燕儿”的膀窝、腰节和前胸、尾羽等处加上蝙蝠、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以寓意着幸福,长寿和富贵等美好的愿望。就这样,人们把一个原来是黑色的燕子,变成了生动活泼的燕子。

在清代北京风筝史中,“沙燕儿”就是经过了这样一个由拟形到拟神,再由拟神到拟人,又由拟人到超人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面,可以千变万化,容纳极其广阔丰富的内涵,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儿而不是别的什么。

清代北京“沙燕儿”的结构简练,它只是由5根竹条组成主骨架。它的翅膀由上下两根竹条在端部弯曲而形成形状特殊的“膀兜”,这能使沙燕儿在风小时也能起飞,风大时也能稳住,它的飞行性能绝对优于其他类型的风筝。

清代康熙年间,由北京“沙燕儿”演变成的风筝品种很多,它的变种已经遍及了全国。如山东潍坊外号叫“跑破鞋”的硬翅鱼和人物风筝;天津的硬翅蝴蝶和“轱辘锅子”;南通的“五音蝼蛄”等。

在清代时,天津风筝的种类繁多,但都是以软翅的风筝为主。清代天津人运用软翅结构,不仅可以做成飞鸟或者昆虫的翅膀,还能做成神仙人物身边飘浮的祥云,以及金鱼身边游动的鳍,甚至还可以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

例如清代天津风筝艺人们用很多蝴蝶围绕着花丛而组成风筝,取名叫做“百花齐放”,还有用很多鸟围绕着凤凰组成“百鸟朝凤”等,都是当时的杰作。

在放飞技巧上,清代天津风筝也有很多“绝活”,如在一根主线上,由很多支线连着10多只甚至几十只小燕子,它们放起来绕着主线上下飞舞,互相嬉戏,甚至可以以假乱真,被人们称为“群燕”。

同时,清代天津风筝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扣楔”、“拆折”和“盔头”。天津风筝的骨架很多地方是“楔”和“卯”结合,根本不用线绑。这种风筝的结构拆折很是精巧,一只很大的风筝都能拆开折起来,放进很小的盒子里,携带非常方便。

还有,天津人用棉纸在模子里粘成薄壳,然后做成各种风筝的头部,这样就可以不受扎架糊纸的局限。这种“风筝头”重量轻,外形又美,这便叫“盔头”。天津的鱼、虾、蟹等水族风筝和福、寿、喜等字形风筝也堪称一绝。

清代天津风筝的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清代风筝古籍中可证实天津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和蝴蝶等10种风筝。清代晚期,天津还有一个著名的风筝艺人,他叫魏元泰,他对天津风筝制作技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魏元泰从事风筝制作有70多年,他先后研制了圆形立体类和软翅风筝,还创造了折翅风筝,他为天津风筝赢得了荣誉。

清代晚期以魏元泰为代表的天津风筝,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细。筝面大多用丝绸,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和弹性大的毛竹,显然用料十分考究。

清代天津风筝在继承传统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造型更加美观了,彩绘也更加精美了。将风筝放飞在晴空中令人赏心悦目,又可以放于室内以供观赏,所以风筝无疑是民间工艺的珍品。

在清代晚期,与天津风筝一起争奇斗艳的,还有山东潍坊的长串风筝。山东风筝历史也非常久远,其中以潍坊最为代表。潍坊是我国的“风筝之都”。

同时,潍坊也是我国的风筝之乡,这里制作风筝的历史悠久,属我国三大风筝派系之一,与京、津风筝齐名鼎立。

潍坊风筝题材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民间生活气息。在明清时期,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的风筝产地,根据地方志《潍县志》中关于风筝的记载:

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

可见清代末期,潍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许多地方的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风筝花样不断翻新,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

潍坊风筝中以龙头蜈蚣最为突出。清代的潍坊风筝在继承传统技艺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最终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